海南法院编印《类案参考》 法官会议已成为“智库”

28.05.2015  10:56

      原标题:海南法院编印《类案参考》 成立法官会议供法官“借脑”

      “……实行案件二维码、类案参考、法官会议是海南创新之举!”这是2015年3月,首席大法官周强出席金砖国家大法官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环境司法分论坛期间,在海南法院进行调研时对海南法院司法改革工作的肯定。

      海南建省晚,上岛第一批法官正进入退休高峰期,近年来,海南法院招录了大批年轻法官。这些年轻法官,法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应有的审判工作经验,“机械执法、书生办案”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海南法院的实际情况。

      在“还(审判)权于合议庭,还(审判)权于主审法官”以及实行法官责任制的背景下,如何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如保证司法尺度和裁判标准的统一?这问题摆在海南法院各级领导面前。海南高院院长董治良认为,这问题不是小问题,关乎司法公信,关乎司法改革的成败,实施司法责任制前,必须要有配套的措施。

      《海南法院类案参考》丛书为什么采用白色书皮?

      5月21日,省高院院长董治良一行到万宁法院就法院司法改革有关问题进行调研,上午观摩了刑事庭审,下午组织召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人民陪审员、廉政监督员和部分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行政人员座谈会后,直接走进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审判监督庭等庭的法官的办公室,查看法官使用《海南类案参考》丛书。在刑事审判庭办公室,问法官:你们平时用不用《海南法院类案参考》?“经常用。”刑事审判庭庭长何川边回答边拿出《海南法院类案参考》。

      “《海南法院类案参考》丛书为什么采用白书皮?”董治良见在场的法官不着声,继续说道:“都是读书人,应该知道。之所以采用白书皮,就是一眼能看你用了没有?是经常用还是偶尔用?”

      司法改革的问题必须想得这么细,细节决定成败!

      据了解,海南高院超前思考。2014年10月底成立专门的案例编选委员会,以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报》以及由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的相关案例指导刊物上选定发布的本省典型案例和近三年来入选海南法院的精品案例为样本,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案例的编写体例、结构和方法,历时5个月,最终选定刑事案例73个、民事案例136个、行政案例67个、国家赔偿案例8个、执行案例34个,共收录318个案例,编印形成《海南法院类案参考》。《海南法院类案参考》分为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卷6册,基本涵盖了海南法院近些年审判实践中常见的、多发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件(97%的刑事案件、95%的民事和执行案件、85%的行政和国家赔偿案件),对于指导海南法院各级法官尤其是近年招录的年轻法官汲取审判经验,提高司法能力。不仅能保证法院法官之间司法尺度和裁判标准的统一,还能保证全省各法院之间司法尺度和裁判标准的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

      2015年2月28日,海南高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报《海南法院类案参考》编印工作的有关情况。3月1日前,该套丛书已发放到全省三级法院。省高院副院长张家慧表示,根据最高法院规定,只有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统一发布的案例,才能称为“指导性案例”,其他平台编选的案例在决定程序、适用效力、指导意义等方面与指导性案例存在重大区别,只能称为“典型案例”或者“参考性案例”。省高院审判委员会研究,这套丛书确定为《海南法院类案参考》,供海南法院法官在审判实务中参考。这是全国首个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编印的类案参考丛书。

      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没人帮你把关,怎么办?

      如何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能否顶住人情压力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如何避免司法尺度不统一?董治良认为,要多措并举。

      4月中旬,以问题为导向,董治良深入基层法院、基层法庭调研,每到一个法院,在法官参加的座谈会上,都要问到司法尺度的问题。

      4月29日,董治良在洋浦法院调研时,韩军法官说:“司法改革后,法官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以前还指望领导审批把关,现在领导不再审批了,心里有点不踏实,还希望有人来把把关。”

      董治良追问:没人帮你把关,怎么办?

      “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时,可以向《海南法院类案参考》借鉴”,韩军法官回答:“还可以提请分管领导召集法官会议,充分听取意见,向资深法官‘借脑’”。

      《海南法院类案参考》、法官会议成为海南法院法官的“智库”,深受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欢迎。一些省市法院的同行和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纷纷托关系,千方百计地想要一套《海南法院类案参考》。5月15日,海南省律师协会会长廖晖,在座谈会上,当面向董治良索要。

      “设立法官会议制度是解决司法尺度不统一的重要预案之一”,董治良介绍,法官会议由有经验的、能力比较强的资深法官组成。承办案件的主审法官如果对自己承办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等把握不准,可以提请分管的院长、庭长召开法官会议,对案件进行研究,参与会议的精英法官出主意、想办法,让主审法官能够“借脑”。

      “但是,主持法官会议的必须是承办需研讨案件的主审法官,法官会议发表的意见采纳不采纳、采纳多少由主审法官和合议庭自己决定,责任也是自己承担,法官会议不承担责任。”董治良强调。

      据了解,海南全省法院相继都成立了法官会议,由法学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审委会委员根据分管工作或专业特长编入相应专业法官会议。目前,海南高、中级法院和大部分基层法院都相应成立了民事、刑事、行政、执行、立案监督等五个法官会议。个别基层法院,根据实际,将民事、行政、立案合成一个法官会议。

      4月8日,海口市中院首次召开“法官会议”,就一宗行政复议案件展开讨论。海口市龙华区、海南临高县法院等也召开了法官会议。

      要把年轻法官扶上马送一程

      4月中旬,在董治良院长调研活动的座谈会上,也有人说,年轻法官习惯个别当面与资深法官交流看法。

      5月21日,在座谈会上,万宁刑事审判庭庭长何川介绍,庭里的年轻法官审理一般性的案件前,先与庭长副庭长交流法律适用、归纳争议焦点、庭审驾驭等,下达判决前,判决书请庭长副庭长帮助把关。薛蕃超副院长说,年轻法官主动找院长领导庭领导交流咨询,交流咨询主要是审查事实、证据、文书说理等等。

      万宁法院戴义斌院长接着介绍说:“老同志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差一点,如电脑等现代新技术的运用就不如新法官。新老法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司法改革实施以后,万宁法院法官尊荣感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增强,学风浓了,有培训学习,大家都争着报名参加。加班加点的多了,喝茶打牌的少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了。今年1至4月有,万宁法院收案958件,同比增长1.27%,结案同比增长9.8%。

      董治良肯定了万宁法院的作法并强调,年轻法官学历高,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如审判经验不足,与群众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等。这是不争的事实。阅历需要磨练,经验需要积累。年轻法官是法院的未来,是中国法治的希望,在培育提高年轻法官能力,使他们在岗位上尽快成材,如何发挥院长庭长及资深法官的作用,认真分析研究,搞好“传帮带”,特别是院长庭长,在审判的各个环节上,要把年轻法官扶上马送一程,各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探索出可学习、可复制的海南法院的经验来,为司法改革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