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毒蘑菇成美丽“咒语” 人们认识有误区(组图)

27.10.2014  16:24

裂皮毒鹅膏。曾念开 摄
裸盖菇。曾念开 摄
日本海氏牛肝菌。曾念开 摄
斑褶菇。曾念开 摄
欧式鹅膏 。曾念开 摄

  蘑菇(大型真菌),人类口中最鲜美的食品,是大自然的宝贵赐予。海南的热带森林孕育了极为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其中可食用的已知有上百种,当地的老百姓多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野生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山珍。然而,人们在享用野生菌的美味时,悲剧也在不断上演:

  2006年8月,海口一小孩在田埂采回有毒的蘑菇煲了一锅汤,一家4口中毒……

  2008年7月,琼中一名学生因在家食用疑似野生毒蘑菇中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3年5月,昌江一农户一家4口因食用从橡胶林采集回来的蘑菇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症状……

  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于10月14日特别发布今年第15号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示了常见的四种毒蘑菇。

  蘑菇中毒已成为海南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同样如此,全国范围内的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当中,毒蘑菇占了1/3,可谓食物界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

  如今,深入海南雨林游玩探险的人群越来越多,看到各种美丽诱人的蘑菇,自然免不了食欲大动,可又怕中毒,怎么办呢?近日,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和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联手制作了一本《海南鹦哥岭及其周边地区有毒蘑菇识别》(以下简称《识别》)的图册,或许能帮上大家的忙。

   毒蘑菇长啥样?

  “头上戴帽子(有菌盖),腰上系裙子(有菌环),脚上穿靴子(有菌托)。”《识别》作者、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曾念开博士形象地说出了毒蘑菇的一般特点。他也表示,这只是一般规律,毒蘑菇并非严格符合这三个方面的规定,具体鉴别还要“就菇论菇”。

  由于专攻真菌类研究,曾念开有一对“火眼金睛”,这主要是其辨别毒蘑菇的眼力超凡。从本科生开始他就一直从事真菌类研究,野外经验丰富。每次采集到蘑菇时,他都会查书,对照显微镜观察,再进行一系列的分子鉴定,对蘑菇进行分类,积累多了也就能看出门道来。

  曾念开说,毒蘑菇是一类可使人或动物中毒的大型真菌,大多数隶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以伞状为主,也有片状、耳状、盘状、马鞍状等。与可食用蘑菇相比,毒蘑菇没有明显的标志,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在野外混杂环境中极难鉴别。预防野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吃,更不要学着辨别野蘑菇,因为蘑菇中毒的都是有一定辨别经验的“老手”。

  而且,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中毒与否和烹调方法、食用量的多少、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五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

   世界上最毒的蘑菇

  裂皮毒鹅膏,这种蘑菇完全吻合“毒蘑菇三原则”:帽子、裙子、靴子俱全;而且非常优雅,通体白色,一点也不像是冷血“杀手”。实际上,它和海南人经常食用的平菇质地与颜色都很像,一般人很难区别。

  “毒性极强,是世界上最毒的蘑菇之一。”曾念开的话让人顿时消除了一切幻想。他说,这种蘑菇系出名门“鹅膏属”——号称毒蘑菇界的“四川唐门”。这是蘑菇家族最毒的一个门类,误食毒蘑菇致死者95%都是由毒鹅膏所致,世界范围内最毒的几种蘑菇也都出自这个属系。

  这种蘑菇主要含原浆毒素类,以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为主。这些毒肽毒性极大,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一般烹调不能破坏。而且在我省雨林地区分布广泛,鹦哥岭、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遍及整个中部林区;多生于海拔较高的阔叶林下。

  在我省雨林中,同样系出这一名门的还有欧氏鹅膏和灰疣鹅膏。这3种毒鹅膏被曾念开统一归入“肝脏损伤型”。

  鹅膏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会抑制一种酶的正常分泌,导致另外一种酶“精神错乱”,分不清好人坏人般地疯狂溶解人体细胞,器官严重受损。

  “首当其冲遭到破坏的将是人的肝部。因为所有的血液循环都要经过这里,而肝的细胞壁又比较薄。我们在人体解剖过程中发现,严重中毒者的肝部会被侵蚀得如同蜂窝状,受损非常严重。”曾念开说,吃了这类蘑菇后,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到30小时,少数人在半小时内发病。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会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

   粪便上的毒品蘑菇

  有些毒蘑菇食用后能让人产生类似吸食毒品一样的感觉。这类蘑菇能够让人产生奇怪的幻觉,它们被统称为“致幻蘑菇”。

  曾念开将其归为“神经精神型”,代表种如日本海氏牛肝菌、斑褶菇、裸盖菇等。食用这种蘑菇后,潜伏期一般10分钟到6小时,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主要将出现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精神症状,同时还会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不过往往预后良好。

  “这类蘑菇通常长在粪便、草地或平地上。”他说,要辨别斑褶菇和裸盖菇,除了上述情况外,个体比较小和菌褶上多具有斑点状花纹,也是其特征。日本海氏牛肝菌则通体近红色,菌盖下表面为黄色孔状,菌柄表面具有腺点状红色鳞片。

  “世界上的致幻蘑菇大约有200种。”《识别》的另一位作者鹦哥岭保护区的蒋帅介绍,在墨西哥的土著人经常用这类致幻蘑菇来进行某些宗教仪式。而西方世界直到20世纪才意识到这种致幻蘑菇的存在。1939年,哈佛大学的植物学教授Richard  Evans  Schultes与

  墨西哥博物学家Blas  Pablo  Reko被允许参观当地印第安人部落的神秘宗教仪式,亲眼目睹了蘑菇神奇的致幻效果。1970年代,这种致幻蘑菇从南美传到了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青年将其作为致幻剂食用。

  然而,科学家很快发现,人们要为致幻蘑菇带来的迷乱付出极大的代价。事实上,这些蘑菇中含有的一些生物碱的分子结构,与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中的中枢神经媒介物质的分子结构十分相似,它们可以在人的大脑中以假乱真,参与和影响神经传递代谢活动,扰乱脑的正常功能,使人产生幻觉。这种物质长期或过量服用会引起神经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目前,美国、丹麦、日本、英国、爱尔兰、荷兰等国先后宣布:销售和进食这种蘑菇属于非法行为。

  曾念开说,网上、甚至一些专业机构发布的许多关于鉴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建议市民不要采摘不明来源的野生蘑菇进食,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毒蘑菇的五大认识误区

  A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鸡油菌、远东疣柄牛肝菌和正红菇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斑褶菇、裂皮毒鹅膏等有毒蘑菇,其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B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大部分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可食。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欢生长在粪便,如斑褶菇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属、口蘑属、红菇属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C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D有分泌物或碰触后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有的毒蘑菇的确具有分泌物或碰触后变色的现象,但是有一些蘑菇碰触后,有乳汁分泌,同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的食用菌,如多汁乳菇(俗称奶浆菌)。

  E生蛆、长虫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属真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长虫。

   蘑菇中毒如何救治?

   自救

  1  催吐: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催吐。

  2  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诊断治疗。

   医院救治

  1  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对蘑菇进行鉴定。

  2  尽快开展毒物清除技术,如洗胃等。

  3  蘑菇中毒无明确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记者 单憬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