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黄海宁:学生身边的“好哥们儿”

12.09.2016  11:08

   

2015年6月,在欧洲六国骑行时,黄海宁在法国安纳西湖。       

   

在办公室前的小菜园里,黄海宁收获了亲手种下的地瓜。 

       

黄海宁在《一站到底》上。  (本版图片均由被访者提供) 

 

  文\【 海南日报 】记者  刘梦晓

  在9月5日江苏卫视播出的益智攻擂节目《一站到底》中,海南大学教师黄海宁身着一套深蓝色的安全教育课训练服,和哈佛毕业生杨凯进行PK答题。


  作为最后一名守擂者,黄海宁与杨凯,进行了激烈的抢答。在抢答之初,哈佛大学高材生杨凯首先给了黄海宁一个下马威,连答对两道题,2比0领先。黄海宁不甘示弱,一连答对3题,比分3比2反超对手。紧接着,杨凯又还以颜色,战成3比3。在后面的PK中,双方比分一直咬得很紧,一直战成6比6平,在关键赛点争夺中,杨凯率先答对以7比6反超。最终,杨凯以总比分11比9战胜了黄海宁。比赛结束后,主持人李好感慨道,黄海宁PK杨凯是当天节目中最激烈、最紧张、最扣人心弦的一次答题。


  近日,记者在海南大学的校园里见到了黄海宁。一如在节目中的淡定气质,黄海宁举手投足中透露着一份悠然,从节目中的守擂者,到学生身边的国防课老师,黄海宁不仅是同学心中的“红人”,还是一个骑行的忠实拥护者,他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感染着身边一批批学生。


  去PK源起


  一段灭火视频


  去年夏天,一段名为《老师课堂上点燃煤气罐示范灭火惊呆学生》的视频在网上悄然走红。


  视频中,一名穿着红色上衣的大学老师点着了一个火盆,并说道:“很多人看到着火了就跑,你跑了,火不是越烧越大吗?”说罢,该名老师拿起一块布,盖到了火盆上,燃烧的火苗因为缺氧立刻就熄灭了,而这位老师也调侃道:“盖上去,啥事都没有,所以不要跑。


  盖灭了火盆里的火,该名老师又拿出了一个小型煤气罐,在课堂上点燃,煤气罐出气口处顿时冒出火焰,同学们惊叫声连连,可这名老师依旧淡定:“煤气罐着火了,从家里找出一块布,你把它盖上去,扭一下出气阀,火不就灭了吗?”这名老师边说边示范,火在瞬间被扑灭,课堂上顿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及掌声。


  视频中的这名淡定红衣老师,就是黄海宁。黄海宁说,做灭火实验纯粹是为了教学,传授给同学们更多的灭火常识,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这么做了,没想到后来同学们录制了视频传到了网上,竟意外走红。


  也正是因为这段走红的灭火视频,今年4月份,黄海宁接到了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组的邀约,邀请他参加节目录制。在经过了两轮QQ视频试答之后,黄海宁答对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题目,通过了节目组的测试。


  “得知我要去参加比赛了,同学们比我还兴奋!”黄海宁说,自己在节目中和杨凯对峙时丝毫不落下风,那一份自信离不开学生们平时对他的训练。


  作为一档益智攻擂节目,《一站到底》出的抢答题目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在比赛中,黄海宁就遇到了“美国国会实行的两院制,指的是众议院和什么院?”“我国第一位在宇宙中完成出舱行走的宇航员叫什么名字?”等题目。


  面对这样的考验,黄海宁的学生准备了诸多题目,一有空就要考考黄海宁。所以当黄海宁站在《一站到底》的舞台上,面对哈佛高材生杨凯时才有底气:“我早就想和哈佛的高材生比拼了!


  虽然最后黄海宁惜败给杨凯,但这样的经历,无疑又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谈资:“咱海大的老师,就是那么牛!


  接“地气儿”的老师


  其实,早在网络走红之前,黄海宁就已经是海南大学里的“红人”。2014年之前,黄海宁除了担任学校《军事理论》《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是海南大学保卫处处长。


  2012年的寒假,一则别开生面的“寒假留校学生安全提示”让黄海宁走进了媒体的视野:“各位寒假留校的童靴:哥知道你木有回家过年,在短暂的假期里,哥将守护在你身边……在此哥还是要提醒你注意以下几点提示哦:咱爸、咱妈、兄弟姐妹和乡亲们会很挂念没回家的你,经常打打电话报个平安……假期校园少了许多同学和朋友可能会有些寂寞,多看看书时间就过去了,千万不要酗酒,看到醉酒的你,哥心里会难受滴……


  从提示同学们注意安全,到温暖的千叮万嘱,黄海宁的这一提示一改严肃与刻板,不少同学都表示:“看过之后觉得特有人情味!


  在校园里,黄海宁也是名“接地气儿”的老师。在2014年海大的元旦文艺汇演上,黄海宁在《江南style》里扮演鸟叔,戴着墨镜的他,一出场就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


  在网络的世界里,黄海宁更是以真诚的交流,成为同学们的“哥们儿”。在名为“海南大学黄海宁”的实名微博里,5万多名粉丝中90%是学校的学生。微薄的内容五花八门:从课堂纪实到生活感悟,有失物招领,也有安全提示。他习惯地把学生们称为小朋友,在他眼里,学生就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经常会通过各种渠道,问我一些问题,小到宿舍里有了蚂蚁怎么办,大到迷茫时,他们想找一个长者倾诉。”每每此时,黄海宁都耐心回答着每一个来自学生的问题,那既是对信任的珍惜,也是一名长者对晚辈的眷注。


  身体和灵魂


  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黄海宁的人生信条,他把这句话印在名片上,也刻在心里,并传播给学生。


  2013年的夏天,黄海宁听说学校里的两名学生要骑行去西藏。他对这样的方式充满憧憬,当即就决定,和这两位学生一同前往。


  从成都到拉萨,2180公里的路程,郁郁葱葱的树木逐渐消失,凛冽的山风常刮在脸上,崎岖的山路绕着大山盘旋而上,愈加稀薄的空气考验着每一个骑行者的身体耐受能力。


  “正是因为种种困难,刚出发时的大部队,到后面人越来越少,但随着前进,与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收获。”在通往拉萨的高山上,4180米处有一个标识,是纪念在此牺牲的驴友。当黄海宁和大部队的驴友来到此处时,一股升腾的动力从他们的心里喷薄而出,那一刻,是他们对牺牲者的缅怀,是同样作为骑行者的他们,在向前人致敬。


  最终,强大的意念支撑着黄海宁骑到了拉萨,而这一次的旅程,让黄海宁爱上了骑行。几年来,黄海宁先后骑行到达青海湖、敦煌,并去欧洲六国参加骑行活动。在海南,他也先后多次组织环岛骑行,成立“海甸骑兵营”骑行社团,并在学校开设《自行车运动安全与骑行文化欣赏》选修课。


  他常常告诉学生,当身体或心灵行走在路上时,方才发觉世界很大,“那些一直追求的名利,在自然面前,才显得渺小,豁然开朗是那么舒适的一种感觉!


  在黄海宁办公室门外的花圃里,一片片野牡丹迎着朝阳绽放,毛桃、葡萄、木瓜、芭蕉、黄蝉、桂花……小小的院子里,黄海宁种植了几十种植物,每天清晨,他都要去侍弄它们,在他看来,那些无声植物是他的闲情逸致,也是让心灵走在路上的一种方式,沉浸其中,方能思索世界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