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改革时代尤能彰显人生价值———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敏的对话

22.05.2014  16:30

  对话  新时代劳模
  海南省总工会    海南日报    联办

  开栏的话:

  “五一”前夕,我省又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受到表彰。为了海南的绿色崛起,为了幸福家园的早日建成,这些贡献突出、品德高尚的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业绩,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从今天开始,海南省总工会联合海南日报正式推出“对话新时代劳模”专栏。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挖掘海南建省以来不同行业劳模代表的精神品德及人格魅力,演绎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向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大力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

  敬请读者关注!

  人物档案:

  吴敏,1977年出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经济法专业双学士,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现任海口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首席信息官。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作为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后第一批公开招聘引进的高科技人才,他将科技建设服务与业务发展创新结合,搭建了农信社风险管理、银行卡、电子银行崭新发展平台,为农信社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本报记者  郭嘉轩  彭青林

  “IT精英+银行家”,这样的身份似乎与传统观念里的劳模不太一致。但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口市农商行党委副书记吴敏的工作状态,却绝对堪称劳模:晚上9点记者“”到吴敏时,他刚从三亚返回海口还顾不上吃饭,而和记者谈完,他回家还要准备资料,因为第二天一早又要飞赴上海……

  “工科男”的理性和逻辑,银行家的精明和效率,创业者的激情和自信,改革者的创新与锐气,在吴敏身上融于一体,带给记者一个智慧型劳模的全新形象。

  谈梦想

  机会比待遇更宝贵

  记者:从履历上看,你是个典型的“学霸”型工科男啊。

  吴敏:可以这么说吧。本科我就读于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拿到双学位,大二考过了高级程序员,通过了IBM大型机专家认证,从大三开始参与各种软件项目,保送研究生……2003年硕士毕业的时候,这份履历基本上在北上广的IT界畅通无阻。对于学业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直到后来参加工作,我也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

  记者:为什么没有去北上广,而是来到了海南?

  吴敏:在大学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梦想有更大的平台,渴望创业。毕业时,一家海南的软件公司邀请我加盟担任技术总监。与去北上广的大型软件公司做技术员相比,在这家公司能够独当一面负责科研,对我更有吸引力。

  事实证明,海南也确实给了我发挥的舞台。我主持开发的教育软件市场销售很好,获得全国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并在海南1000多所学校应用。3年不到我就做到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每个月收入过万,加上奖励,也算个金领了。

  2007年,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人才,我考了第一名,就这样进入农信社。  

  记者:你精通计算机和法学,应该很善于逻辑思维,为什么做出了一个最不符合逻辑的决定:放弃已有的十几万年薪和总经理的位置,去应聘一个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的技术主管。

  吴敏:考进来之前,我是看好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对IT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觉得能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真的入职以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带来一些心理落差。说实话,海南省农信社当时的情况确实糟糕。第一天到网络中心报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省级金融机构,中心机房只有20平方米,甚至下雨时屋顶还在漏水。我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当月还只发40%,条件非常艰苦。

  但是,两个因素让我留了下来。一是辗转三省,四次在事业顶峰又重新创业的吴伟雄理事长,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二是刚刚启动改革的农信社有一种干事创业的氛围。当时管理层提出把“技术支持”提高到“技术引领”的目标,也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让我有了完全实现想法的空间,这在其他单位是很难做到的。

  话改革

  政策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记者:作为从技术层面推动农信社改革的“领军人物”,技术上的变革与创新在转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吴敏:当时的农信社技术能力非常落后,网点经常不是停电就是断网,达不到现代业务要求。我们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线路。我带领团队只用2个月完成全省网络改造,创造了一个纪录。

  另一个关键项目是2009年开始的核心系统更新。这个项目研发周期之短、费用之低都是业内少见。一般银行都是把系统开发外包出去,但我们的技术团队主动深度参与系统开发,一方面降低成本,同时也掌握了进一步创新的主动权。   

  记者:技术创新是农信社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你觉得哪些技术变革是最触及根本的?

  吴敏:省农信社改制实现“凤凰涅槃”,在于体制机制的根本性改变。而变化的核心就是运用科技管理手段实施风险控制。

  农信社改革以前,电脑仅是辅助手段,记账、信息报送等都是以手工为主,管理信贷风险主要依靠下级层层上报数据,管理难、检查难、漏洞多。

  当时我到基层网点调研,发现信贷员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账目处理上。一个月30天,光计算利息就要20天,根本没有精力考察客户。作为软件工程师,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不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监控贷款风险?

  整整6个月,我们科技团队吃住在办公室,会同业务部门仔细分析业务风险点,有针对地设置高危交易登记簿、换人监督、远程授权等科技化风险防控措施,对账务进行系统控制。现在,系统每天自动生成贷款发放、存量、回收、拖欠和结清4个清单,谁该还多少钱、谁有拖欠、谁下个月有可能拖欠等一目了然。

  论互联网金融

  区域型银行难得的机遇

  记者:不管在IT界还是金融界,互联网金融都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这对农信社是机会也是挑战?

  吴敏:在银行信息新技术应用方面,海南农信社比起发达地区的区域银行而言毫不逊色甚至有所领先。事实上,我们用技术手段实现传统信用社向现代银行业务的跨越式发展,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海南农信社在全国农信社系统中前三甲上线网上银行;在全国第18家、农信系统第一家上线手机银行。电子交易替代率处于全国农信系统领先水平,现在每天有30多万笔业务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完成,占总交易量比例超过60%,不仅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还为将来储备了核心竞争力。

  记者:你现在调任海口市农商行党委副书记,更多承担管理角色,成长为一个银行业新星。回顾7年来的奋斗和成长,你有什么感想?

  吴敏: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创新都是农信社发展的动力,也是我致力的工作。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非常幸运。如果在其他金融机构,我也许永远没有机会经历如此激动人心的改革历程,学习和参与如此全面的金融业务。我赶上了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为农信社奉献自己的力量,农信社成就完善了我。我只有心怀感恩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感谢这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时代和农信社这个充满奋发活力的大平台。

  (本报海口4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