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15海南“文博会”:别让小商品抢了文化的风头

15.03.2015  11:41

      原标题:别让小商品抢了文化的风头

      3月13日,2015海南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暨首届海峡两岸(海南)文化艺术博览会在海口开展,共有来自海内外160多家参展商参展,展品涵盖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摄影、紫砂、陶瓷等几十个门类。据介绍,这是海南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填补海南文化会展空白的文化产业博览会。

      在这个春天里,海南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海南的岛民通过这场文博会开阔了文化的眼界,而来自岛外的游客也通过文博会了解了黎锦、沉香、椰雕等海南的海岛文化和艺术。但是,记者在参观时也发现了这场展会里的一些“不和谐音符”:展馆里主办方共为参展商提供了500多个展位,按照此次展会的主题,会场里各个展位的展品应与“文化”相关,但却出现了展位通道两侧一边是书画家的书画作品,另一边却是卖药摊位的场面,“冲突感”十足,“文化味”顿时淡了许多。据记者了解,在海南举办的各种主题性的专业展会上,出现“药摊”已经成为常见的一幅画面,而在文博会上“卖药”也不独海南一家,像深圳文博会这种高水平的展会也曾经难拒“药摊”的入侵。

      这是一次由多家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联合主办的展会。记者在开展前参加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这次展会的目标定位很高,主办方欲利用这次展会打造一个琼台及两岸四地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机构交流平台,打造一个以国际旅游岛为主场的文化旅游复合展,搭建一个海南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平台。从这些定位上看,主办方对这次展会的“文化”定位明显。

      举办一场展会,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主办方需引入参展商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可以理解,毕竟谁也不想做亏本生意。但是,文博会毕竟是代表海南文化形象的一次展会,要有“场合感”,不能让“江湖”的气息冲淡了“文化”的气氛,不能让像药品、晾衣架等小商品进入主要展区抢了文化的风头,拉低了文博会的品质。

      记者认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举办“文博会”对展示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素养有一定意义,但是需要办出专业特色,设好参展商进驻的门槛,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沦为政府“自娱自乐”的“政绩工程”,沦为一个“小商品大卖场”。纵观中国(上海)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国内比较成功的博览会,以及纽伦堡玩具展、杜塞尔多夫印刷包装展等国外知名展会,无不是在市场化和专业化上下功夫,形成了品牌和规模,最终成为行业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