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提升医疗水平 足不出岛就能看名医

15.07.2014  10:20

      【原标题】海南借力岛外优质资源迅速提升医疗水平

      足不出岛就能看名医

      二Ο一四年一月四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完成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供图)

      在海南省聋儿康复中心,孩子戴上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听老师讲课。本报记者张杰摄

      起步晚、起点低、历史欠账多的海南医疗卫生事业面临医疗技术差、专家人才少等困境。省内大病患者不得不背井离乡岛外寻医,“候鸟”、游客不得不告别海南美景回乡就诊。

      如何迅速提升自身医疗水平,跟上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步伐,把生态岛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健康岛?

      借力!借助国内一流大医院在模式、管理、品牌、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快速提升海南医疗服务发展水平,同时传帮带出一支技术过硬的海南医疗人才队伍。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托管给山东齐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海南设立分院、省眼科医院由政府和社会基金建成托管给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医疗改革的路上,海南勇于打破传统合作模式的条条框框,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不断探索实践独具特色的“海南模式”。

      叹

      过去医疗水平低大病得跑北上广

      肺结核诊断成肺癌、输液差点出人命、验血把血型搞错、拍脑CT竟然触电、复杂白内障手术没医生敢做……这些看似“离奇”的事情,曾经在海南省内的很多医院上演过。

      家住海口的符文国至今都记得,多年前,自己的母亲出现不适症状,到省内某大型三甲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令符文国一家绝望,“医生说我母亲是肺癌,要我们考虑手术或者放化疗。”符文国回忆,当时母亲得知病情,整个人精神都垮了。

      符文国带母亲去上海一家国内知名医院再次检查,最终确诊竟是肺结核!“我妈妈现在还活得很健康,我无法想象如果当初没有去上海,是不是老人家已经不在了。”符文国及家人从此都对省内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持怀疑态度,一些大病、重病,宁愿放着家门口的医院不去,也要舍近求远地去广州或上海。

      一直以来,我省的医疗总体水平落后于国内很多地区,医疗人才和相关设备的不足,使岛内百姓就医困难,一患疑难病症,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

      “我很喜欢海南,但是以前孩子特别不放心我在这里。”候鸟老人王存英曾经做过肿瘤手术,因为喜欢海南的自然环境,老人每年都要在海南住上半年。但王存英的儿子却不放心海南的诊疗水平,怕耽误老人的病情,每到复诊的时候,便一定要老人回北京。

      据2009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常住人口864万人,半定居候鸟人群及旅游过夜人数2250万人次,而各类卫生机构仅有2234个,医院床位2.32万张,执业医师1.03万人、注册护士1.40万人。这当中,三级综合医院仅7所(北京53所、上海37所、广州34所),且省内卫生人力资源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

      “当我们告诉病人,在海南治不了的时候,身为医生也很不是滋味。”在海南省眼科医院副院长、原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陈海波的记忆里,病人奔波出岛求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上一页 | 1 2 3 4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