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打造海岛型立体水网 联网联控调丰枯

02.11.2018  01:51

  本报讯 昨日,记者从省水务厅了解到,为谋划构建好海岛型水网,支撑海南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海南水务厅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完成《海南省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我省将构建“一心两圈四片区,三江六库九渠系,联网联控调丰枯,安全水网保供给”的海岛型立体水网。

   一心

  中部山地生态绿心

   两圈

  环岛台地平原热带特色农业圈

  外环沿海平原城镇发展圈

   四片区

  琼北、琼南、琼西、琼东

  根据《规划》,将海岛地域空间划分为中部山地生态绿心、环岛台地平原热带特色农业圈和外环沿海平原城镇发展圈;又将内环台地和外环平原划分为琼北、琼南、琼西、琼东四个片区。依托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四大江河,以辐射状海岛天然水系为经线,以热带特色农业灌区骨干渠系为纬线,以重点水源工程为节点,构建“一心两圈四片区,三江六库九渠系,联网联控调丰枯,安全水网保供给”的海岛型立体水网。

  ■中部生态绿心 

  重点构建中部水塔安全屏障体系

  重点是构建中部水塔安全屏障体系。通过封育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境修复等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强化“两江一河”源头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控制工业发展;适度建设中小型水利工程,解决当地饮水、脱贫解困和乡村振兴等用水需求。

  ■琼北地区

  完善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

  将建设迈湾、天角潭水利枢纽,续建松涛灌区、红岭灌区,新建琼西北供水工程、迈湾灌区等骨干渠系工程,实现南渡江骨干水源覆盖春江、文澜江等独流入海河流,有效解决海口、儋州、澄迈等城乡生活、工业和热带农业用水,退还挤占的小流域生态用水,完善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对南渡江中下游、文澜江、北门江、春江、松涛水库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廊道进行保护与生态修复;改建龙塘闸坝,继续完善海口等城镇堤防达标建设,增强城镇防洪、排涝、防潮能力。

  ■琼南地区

  综合整治三亚等城市内河湖

  计划在昌化江干支流分别建设向阳水库和南巴河水库,向已建的大隆水库和长茅水库补充水量;建设陵水河上游的保陵水库、自乘坡河引水至小妹水库的引水工程,增强枯水期水资源调配能力。对三亚、陵水等城市内河湖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水系连通,提高河湖水动力条件。加强大隆、梯村等大中型水库生态调度和管理;对长茅、赤田等重要饮用水源地进行安全达标建设,探索建立跨市县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对陵水河、望楼河、宁远河等河流下游河段硬质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对感潮河段现有防洪堤进行延伸封闭。

  ■琼西地区 

  专项整治北黎河、罗带河

  计划加强昌化江中下游生态调度和生境保护,实施北黎河、罗带河专项整治;综合整治昌化江下游东方市和昌江县出海口河段。自大广坝水库引水至石碌水库,解决石碌水库防洪安全、昌江县城乡、核电厂和石碌灌区供水问题;续建大广坝灌区,逐步形成琼西供水安全保障网。

  ■琼东地区

  加强大型水库生态调度管理保障河流下游生态流量

  计划在万泉河下游实施堤防、护岸生态化改造,对主要束水河段进行疏浚,清除障洪建筑物,恢复和提高下游河段泄洪能力,实施沿海地区防洪防潮工程,提高区域整体防洪潮排涝能力。北部以万泉河左源的红岭水库为骨干水源,建设红岭灌区工程,引水至屯昌、定安、琼海,实现红岭水源覆盖东部独流入海河流。南部以万泉河右源的牛路岭水库为骨干水源,建设连接琼海、万宁等东部区域中小型水库的输水工程。加强大型水库生态调度和管理,保障河流下游生态流量。整治万宁、琼海等城镇内河黑臭水体;实施水系连通、拆除废旧拦河坝,增建过鱼设施,加强河道联通性、生态修复及湿地保护。(记者 金浩田)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