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探求“特”之路不曾停歇

01.04.2018  21:42

   (潮起海之南)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探求“”之路不曾停歇

  编者按:今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迎来30周年。本社今日起开设“潮起海之南”专栏,报道海南举办的重要纪念活动,展现海南30年来的发展历程,瞻望新时代海南的新作为。敬请垂注!

  中新社海口4月1日电 题: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探求“”之路不曾停歇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王子谦

  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海南从“没有一个红绿灯”的落后边陲岛屿,发展成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独具优势的国际旅游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回眸30年,海南在“”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海南追求“”的步伐不曾停歇

  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到8年前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央赋予海南一系列特殊政策,海南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领风气之先的改革。

  1988年8月,海南省政府本着实施比当时深圳等特区更“”的政策措施,公布了一系列政策,实行资金、境外人员、货物等三个“进出自由”原则。这些政策的出台,既蕴含了海南发展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也反映了海南“敢为天下先”的追求。

  1988年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当年9月,中共海南省委提出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不分经济成份,一律实行平等竞争。海南经济报原总编辑王太喜说,这是海南领先全国,在改革开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同年,海南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这项改革的参与者、海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廖逊日前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认为,这项改革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法人直接登记制度、率先推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率先实行落地签证……一项项突破当时体制藩篱的改革,引领全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至今仍深远影响。

  近十年来,海南又创新小额信贷模式带动“三农”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三沙市扛起国家担当;成为全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开展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等。

  2015年6月,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备受关注。海南省规划委员会主任丁式江受访时表示,“多规合一”在统筹协调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六类空间性规划的基础上,绘就了全省“一张规划蓝图”。

   当前海南还有何“”?

  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夯实了海南发展基础,形成了海南新的特色优势。

  在特区政策普惠的当下,海南还有什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海南拥有独特的“三大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优势,省域国际旅游岛优势。

  海南30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全国一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家赋予海南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等重要功能。作为中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离境退税、离岛免税、26国免签政策等政策,以及便捷的空中航线,让海南成为中国旅游最自由、最实惠的地区之一。

   海南未来如何“”?

  见证和参与了海南30年发展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海南未来发展,需要以更大开放来办最大的特区,以区域开放带动产业开放,互相融合形成海南发展的后发优势。

  他认为,海南“”起来,就要努力实现四大目标:扩大开放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泛南海经济合作先导区和绿色发展引领区。

  “海南已取得的成绩是靠干出来的,未来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也是要靠干出来。”刘赐贵多次表示,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完)

编辑:陈少婷
中央拨3548万元支持我省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本报讯 (记者梁振君)为支持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政府
省交通运输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院推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交通运输厅
万人献礼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 同跳竹竿舞破世界纪录
  中新网海口4月29日电 (记者 张茜翼)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万人竹竿舞表演28日晚在海口五源河文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海南省19个市县和36所大中学校共11999人献上了气势恢宏的竹竿舞表演。此次活动刷新了“最大规模的竹竿舞”的吉尼斯世界纪录TM称号,现场逾1.中新网海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