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一家三代倾情琼剧 苦修学养传承文化

09.06.2014  19:07

 《海青天》剧照
 《钟崖州》剧照

  他长年在政府部门任职,却倾情琼剧,创作丰收:他创作的大型古装琼剧《海青天》,被海南省琼剧院选为2008年省琼剧汇演参演剧目,获原创剧本二等奖;他的另一部大型古装琼剧《钟崖州》获得2012年首届海南省艺术节文华剧作奖,如今这两部剧仍常在海南有线频道播出。此外,《魅力定安》、《枯木逢春》、《路为媒》、《后悔》等琼剧小品,陆续被搬上舞台。他叫邓光华,在他的背后,有着爷爷和父亲的文化传承,有着三代人对琼剧的痴情。

  定安县雷鸣镇,初夏的烟雨倾泻在伸展开的大葵叶上,南丽湖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湖动人的涟漪。

  湖与岸之间,流转的回风仿佛穿越了乡村百年的时光,诉说着岸边一个家族几代人对琼剧的痴情。

  在琼剧之乡定安,有一种数百年来的情结早已注定。

  2014年5月底,60岁的邓光华退休告别了官场,回到了故乡。以往,他的脚步总是走得很急,可这一次,他在家乡的土地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气,“开始新的人生阶段,可以潜心琼剧创作。这是让人觉得更幸福的事。

  雷鸣镇南九村的邓家,远近闻名。邓光华的爷爷邓家鹏、父亲邓之钦和邓光华自己,三代人都将一生的痴情托付给琼剧创作,且均有成就。再向祖辈追溯至清代,仍可查祖辈从事艺术创作的深深印迹。

   琼剧创作的三代传承

  海南历史上有不少父子进士,仅海南定安,清朝就出过两对。但父子作家,虽有,少见;父子戏剧作家,更少见。戏剧剧本创作,需要对所写剧种艺术的熟悉,还需要对板腔的谙熟,需要悟性。“邓家一家祖孙三代都是致力于琼剧剧本创作的红名家庭(红名,定安俚语,即出名、走红之意),在海南绝无仅有。”海南作家莫清华曾对他所熟知的邓家这样评价。

  莫清华最早认识邓光华的父亲邓之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澄迈县琼剧团在定安县城工人文化宫演出大型历史琼剧《双玉鸽》,身边一位朋友指着“戏牌”告诉莫清华:“这本剧的编剧邓之钦是咱们定安人,一个教师。

  “一个能写剧本的教员。”这是邓之钦给很多认识他的人留下的印象。很多剧团邀请过他,可他最终当了一辈子教书匠,是为了孩子。

  在定安龙岭小学的课堂上,邓之钦授课的教室后头,总会有一个窜来窜去的小男孩,那就是邓光华。从4岁开始,父亲让他跟在身边教他学业。

  爬树掏鸟窝、下河沟抓鱼,小小少年总有各样的调皮之举,有时则惹来父亲的一顿暴打。在邓光华的印象中,父亲异常严厉,尤其是有不想读书想法或露出疲态的情况下。但邓之钦有一点从不阻挠邓光华,那就是看戏。

  “小时候,只要来了戏班子,从村里即便走上10里路也要去看,没有钱,就偷偷从幕布底下钻进去,趴在戏台前侧露出小脑袋斜着向上看,一场戏下来,心还沉醉在戏里,可脖子疼得动不得。”邓光华说。

  看戏本是读书之外的事,之所以不去阻拦,因为邓之钦也是戏迷。学生年代开始,邓之钦便是学校的活跃分子。那时他在琼剧《春水沃桃花》里扮演主角,出色的演艺,倾倒不少小观众,当时还被村里人誉为“初露角头的‘小仔生’”。邓之钦当了教师后,参演过琼剧《稽文龙》等50多个剧目。其中,自编、自导、自演《武松杀嫂》等古装琼剧,已显现出了深厚的琼剧情愫和良好的编剧天赋。

  邓光华后来才从父亲的口中得知,父亲对琼剧创作的痴迷,源于祖父的影响。邓之钦的父亲邓家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创作过《民谣集》曾被广为传诵,日寇侵琼后,他为抗日,结合本地题材,创作了《抗日救国》和《千里缘》两部富有乡土特色的抗战琼剧,在乡里广为流传吟唱,激励民众抗日,一时成为佳话。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