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天然大温室 瓜菜四季香

22.07.2019  13:10

  文\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通讯员 宋祥达

  如果从空中俯瞰琼州大地,会发现从东部沿海到内陆,成片开发的万亩农业基地、田洋已不是少数。尤其是每年10月到来年的3月,北方已是冷风萧瑟,大地一片萧条,而琼州大地上,红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青皮的冬瓜、黄橙橙的芒果,还有隐藏在绿藤中的西瓜、哈密瓜等等,一片瓜果的海洋,环抱着村庄,围绕着城市。

  海南岛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自然肥力较高,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还有不少野生物种,是我国热带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发展热带农业潜力巨大。

  “海南岛,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从事了30年瓜菜种植运输的澄迈县农民王美志,说起海南的冬季瓜菜种植,自豪感满满。从上世纪80年代从事瓜菜采购运输至今,王美志一路见证海南的瓜菜种植北上运输,从供应粤港澳地区,到如今走入国内外180多个城市,这个“菜篮子”“果篮子”里装运的瓜果蔬菜,越来越丰盛饱满,名声享誉国内外。

   抢占天时地利

  抓住发展机遇

  家住定安县雷鸣镇的94岁老人莫琼妹,还记得解放初期,家里的餐桌上常见的蔬菜是芋头、番木瓜、葫芦瓜、韭菜、茄子等几个品种,那个时候,公社吃“大锅饭”,农民集体下地劳动,兴修水利、种水稻、种甘蔗。

  海南岛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在解放初期,农业比例结构失调、单一,狭隘地认为“搞农业就是搞粮食”,忽视多种经营。到了“文革”时期,海南岛贯彻“以粮为纲”的思想,忽视经济作物生产,从1970年到1977年,全省粮食作物比重占农业总产值53%到57%左右,这种“以粮独大”的产业结构并未发挥出海南岛的热带自然资源优势。

  进入1980年代以后,大量广东省潮汕地区的菜农进入海南岛,承包土地种菜,带来了不少蔬菜良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农民也开始利用海南的自然优势,紧抓冬、春两季的瓜菜生产,北运各省和供应港澳地区,极大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1986年,从澄迈中学毕业的许泉,外出打工两年后,敏锐地抓住了海南蔬菜供港澳的机会,回到老家澄迈县永发镇承包一块土地种植瓜菜,并专门供应到香港市场。“供港市场对瓜菜要求一直很严格,上世纪80年代就得按照国际标准来种植加工蔬菜。”许泉说,正是供港蔬菜对质量的严格把关,让他从入行那天起就有了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意识。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省委、省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制定了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政策。1989年8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把海南列入全国19片农业综合开发区之一,每年给予海南90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3年为一个扶持期限,加上省内配套资金和农行贷款,海南累计共投资了近10亿元用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这笔资金为海南的热带高效农业下了“肥料”,极大改善了海南的农业大环境。

  l990年,海南的蔬菜种植面积增至85.55万亩,蔬菜总产量59.18万吨,水果种植面积55.05万亩,总产量15.28万吨。海南瓜果蔬菜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北运各省。1990年海南共北运瓜菜l0.5万吨,主要销往武汉、深圳、长沙、开封、北京、沈阳、郑州、大连、广州、天津、上海、鞍山、济南、哈尔滨等地,产品以西瓜为主。另外,每年还有2000吨至4000吨冬春瓜菜,出口日本等地。

[1]  [2]   [3]   [下一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