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18.08.2017  09:37
海南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 - 环境保护局
来源: img.hkwb.net

  拓深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价值观

  绿色生活助推海南绿色发展


海口、三亚因为优良的生态环境,多次入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图为三亚“双修”项目之一东岸湿地公园初具雏形。记者 李幸璜摄

  -记者计思佳

  8月16日,美舍河畔,白鹭翩跹;抱坡岭上,林木葱郁;环岛海滩,椰风阵阵。

  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首先要“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理念先行。

  城市更新、生态修复,让城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实现发展和保护相统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让公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海南,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正在集聚形成。

   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

  启动“更新”“双修”工程

  2016年5月30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发布,海口与三亚在全国294个重点城市中脱颖而出,入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十强。这已是两个城市多次入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

  《报告》专家成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丁如曦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口、三亚在宜居城市竞争中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优良生态环境的背后,是两座城市对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和创新性实践。

  2015年,海口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以下简称“双创”)。2017年2月,海口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双创”升级版。

  “城市更新,我们以生态为切入口。”海口市委常委、副市长顾刚说,保护生态,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经承载乡愁的海口母亲河美舍河自净能力不断减弱,水清不再,内源污染突出,多次治理,不断反复。“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说,除了控制流入河道的污水,还要修复生态。

  从今年2月到现在,不到半年,美舍河5个生态示范段不仅告别浑浊,并且实现了水清岸绿、白鹭翩飞。

  山上林木葱郁,鸟儿在林中飞跃,山下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如今的三亚抱坡岭,尽是漫山遍野的绿色。

  而在多年前,抱坡岭受损山体还是一片裸露光秃的山体,周边老百姓称其为“狗皮膏药”。这座三亚最大的废弃矿坑,处于绕城高速三亚入口的形象区域。山体上植被所剩无几,与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的翠绿景观极不相称。

  2015年,三亚“双修”工作一启动,即把抱坡岭作为“双修”首批项目和植树造林标志性项目进行山体恢复。仅仅过了半年时间,抱坡岭的裸石就看不到了,山体泛绿了。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海口“城市更新”、三亚“双修”的“二重唱”,体现出了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也凸显出海南已经进入了治理管理与加快发展同等重要的新阶段。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平村大边村民小组,年过花甲的村民王明兰每天一大早起床就要去打扫村前的小花园,她还有一份兼职——附带“监视”全村污水处理系统。

  就在这个小花园,藏着大边村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设备:地上有太阳能板区、配电房(发电区)、繁茂的湿地植物区,以及一块1亩大小的池塘;地下有排水道、曝气池、快滤田、人工湿地净化层等。

  2016年初,我省首个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捆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正式落地琼中。

  污水处理PPP公司除了规划污水处理系统,还提出顺便把村道硬化。去年11月,污水处理系统建成,村子也同时变得干爽洁净了。村民们发现,村里不再污水横流,家里也干净卫生了,村民帮忙监管设备,每月还有900元的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如何融入“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这些元素,农村污水处理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治污PPP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探索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资金缺乏、收益率低以及可持续等问题,也给农民带来了收益和实惠。

  据了解,我省已制定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印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建设指引,首批投入3713万元,支持36个村庄治理生活污水。琼中、昌江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模式,实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陵水投入2.3亿元治理73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已陆续进入项目招投标环节。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产生沼气、沼液和粪渣等衍生品,沼气用作发电,沼液用于灌溉,粪渣用作农作物的有机肥,这种模式正在屯昌蓬勃兴起。

  2015年,屯昌投入1.11亿元在全省率先发展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对4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开工建设枫木镇市坡岭人工湿地、屯昌国家农业公园等28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罗牛山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枫木洋区水肥一体化项目基地,南吕原种猪场的粪污所形成的沼液灌溉了4000多亩农作物。

  “对畜禽粪便的重新利用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为农作物施灌有机肥,种出有机农作物。”屯昌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循环农业能构建功能互补、能量循环、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能大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无数人理想的田园生活状态。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同时,我省一直注重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塑造乡村之美、打造环境之美、守住山水之美,留住浓浓乡愁。污水处理PPP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我省通过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保持乡村生态的长效之美。

   培育挖掘生态文化 公民参与构筑绿色家园

  细微之力也会产生巨大能量,生态文明建设中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人人有责、人人受益。在海南,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公民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构成了生态文化,呵护绿水青山形成了合力。

  今年5月,母亲节的那个周末,按照原计划,“首届萤火虫主题园”观赏活动在海口某度假酒店安排放飞上万只萤火虫。但周末到来,活动却没有如期举行。

  原因是活动被叫停了。5月10日上午,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等多家环保机构联名发布公开信,指出“萤火虫对环境要求高,放飞就是放死……该活动将造成萤火虫大量非正常死亡”。当天下午,海口市政府多个职能部门介入调查,查明萤火虫观赏活动主办方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不具备活动举办资格。

  对小小萤火虫的关心,是人们对身边生态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关切。今年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旨在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

  算好绿色发展的综合账,还要加上好山好水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虽然我只是每年冬天过来,但我希望万泉河水越来越清澈,琼海的环境越来越好。”年初,从北京来琼海过冬的“候鸟老人”汪阿姨拍视频举报了一段排水管有污水排进万泉河,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取整治措施。

  从自然生态中收获幸福的钥匙,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伴、亲密互动中。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将广泛的生态共识深植于各个层面,撒播绿色发展种子,倡导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以增强全社会生态自觉的“海南行动”。

收益让位生态 旅游名城三亚全力根除“城市病”
  中新社三亚9月2日电:收益让位生态 旅游名城三中新网海南频道
海口“内外兼修”力促“城市更新”
  中新社海口9月1日电 题:海口“内外兼修”力促中新网海南频道
倪强:立行立改标本兼治 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海口网8月31日消息(记者郭志华)30日上南海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