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职教发展观察(下):“三手牌”打“天下”

29.12.2015  13:26

三手牌”打“天下
——海南儋州职教发展观察(下)

  ■本报记者 蔡继乐 刘见

  钟金裕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目光穿过教室的窗户,落在正上课的儿子钟少烽身上。

  这位质朴的农家汉子,操着带有浓浓方言味的普通话说:“我儿子真幸运啊,初中毕业进了市职校办的这个工艺雕刻班,政府不仅免了所有上学的费用,还每月补助300元生活费。

  只要学校有开放日,家住海南儋州市南丰镇角要村的钟金裕,一定会到学校来。儿子钟少烽就读的这所职校,是儋州唯一的一所职业学校,其中的工艺雕刻班主要面向当地农民子弟招生。

  “我毕业后想自己开个店,用在学校学到的手艺赚钱养家,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还要把我们儋州的传统雕刻工艺传承发扬下去。”钟少烽说。

  儋州职校副校长陈宏艺告诉记者:“我们之所以下大力气办这个班,目的之一就是为农村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帮助农民摘掉穷帽子。

   打特色牌——

  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型”技能人才

  历史上,曾是苏轼流放地的儋州,是一个穷地方。今天的儋州仍然是海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任务很重。

  作为农业大市,儋州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儋州职校如何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做好扶贫工作,陈宏艺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打特色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

  前些年,儋州职校通过调研发现,本地农村不少人从事家政服务业,但因苦于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在家政就业市场缺少竞争优势。于是,学校果断进行专业调整,开办了家政管理专业。

  “如今,家政专业已成为我们的特色品牌专业之一,为省内外输送了400多名家政管理员,就业率达100%。”说到家政专业,陈宏艺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特色牌还要巧打。儋州职校祭出“杀手锏”: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眼下,学校已与儋州教育服装厂等6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这些合作的成果已初步体现在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

  在学校实训楼三楼,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服装生产车间,22岁的沈庆玲正在认真地对一批即将交付客户的服装进行合格检验。设计、制版、裁剪、工艺——服装设计制作的四个主要流程的实训,在这里转化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化生产。

  早在2013年4月,学校就成立了儋州职教服装加工厂。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沈庆玲、第二届毕业生吴丽梅,以及26名开始顶岗实习的2011级专业学生,成为校办服装加工厂的首批“工人”。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顶岗实习和就业,每个月还能拿到15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

  除了服装加工厂,儋州职校还成立了广告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依托学校成立起来的广告服务中心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广告专业一、二年级56名学生轮流到基地实训。

   打项目牌——

  瞄准地方发展和扶贫所需抓培训

  离儋州市30公里,有一块雪茄烟草种植基地,占地面积达3000多亩,是国内最大的雪茄烟草种植基地。

  基地内的塑料大棚里,雪茄烟草幼苗长势喜人。基地技术负责人郑能显告诉记者:“雪茄烟草幼苗的管理是个技术活,目前基地急需技术人员,也缺少管理人员。

  为解决缺少技术人员的难题,一年前,基地就向儋州职校求援。经过协商,双方签下项目合作协议。2014年9月,学校专门为基地开设了烟草种植“订单班”,招收40多人,毕业后全部安排到基地就业。

  像这样以项目形式进行合作,几乎成为儋州职校办学的一种常态。合作的形式多样,既有与村镇、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也包括学科基地建设、承担市各委办局组织的各种短期培训,如残疾人员从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

  儋州市那大镇头潭村委会副主任符尤义,2012年参加了儋州职校开办的“村两委干部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班”。他将此次培训比喻为“人生新的开始”。

  “收获太大了啊!”符尤义对记者说,用上互联网,村干部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村委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过去村民种橡胶,如果发生了病虫害,得赶几十里路去请专家,遇上刮风下雨,就更难了。现在只要拍张照片,一按鼠标,专家就可通过互联网‘问诊号脉’,然后,直接在电话里告诉村民如何对症下药啦”。

  2012级服装班学生李二蕊,自幼残疾,行走不便。这位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孩,因家境贫困,曾靠帮人家织渔网维持生计。23岁那年,她走进儋州职校开始学习服装设计加工。

  今年7月,李二蕊一毕业就被洋浦服装厂录用了。“我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有时还可帮帮我两个在上大学的弟弟。”李二蕊正计划着自己开间裁缝店,靠手艺吃饭,她相信生活会像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扶贫要靠大力发展职教,从‘输血’到‘造血’!”李二蕊的成长之路,精彩地演绎了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对职业教育的深刻阐述。

  儋州职校就业办主任叶留俊告诉记者:“目前,已有30多名残疾学生从学校毕业,眼下仍有20多人在校就读,海南省残疾人联合会还将我们学校设为培训基地。

  自2009年以来,儋州职校为社会培训高素质劳动者1.18万人次,培训项目除了涉及教育扶贫外,还包括技能等级考证、家政服务、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等。

   打大师牌——

  不惜重金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课间休息时间,李鹏飞在教室走廊上给几个学生讲解雕刻技术的要领。“下刀子之前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思考,想不好就不要轻易下刀。”听了李鹏飞的话,几个同学频频点头。

  李鹏飞是副校长陈宏艺三顾茅庐从福建惠安请来的雕刻大师。这一次,他专门带着自己的两个徒弟来儋州职校,商谈在学校开设大师工作室的事。

  李鹏飞只是近两年学校引进的大师之一。谈及为何要引进大师,陈宏艺说:“对职业学校来讲,引进民间技艺大师,就如同大学引进院士一样,目的就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育人质量。

  陈宏艺深知,建校时间不长的儋州职校,要想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担起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的重任,必须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截至目前,学校一共从行业、企业引进大师13人,其中一半为兼职,一半为专职。

  国家级美发大师江宁海,是儋州职校重金聘请的另一名大师。因为有了江大师的加盟,学校今年的美容美发专业招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招了40多人。

  江宁海来到学校后,很快对美发专业教学进行改进,并利用暑期强化训练美发教师,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提高技艺。

  在引进大师的同时,学校还加大从高校引进高学历教师的力度。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从天津等地高校引进教师34人,从企业引进7名高技能人才,其中不乏博士、硕士、高级技工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靠引进,另一方面靠加大培训力度。最近3年,学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先后选派335人次到国家级和省级基地培训,还挑选70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省外的大企业跟班学习。

  从引进博士任教,到高级工留校任教,教师编制从建校伊始的48人增加到140人,并且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入编当年落户。儋州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发展一路绿灯,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周廉芬告诉记者:“最近,市里又决定把市中心黄金地段上的一块300亩地,划拨给学校建新校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给企业最直接的获得感
  “尊敬的纳税人,截至2019年7月申报期,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