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以生态农业为资源 将旅游扶贫相结合(图)

11.10.2015  11:24

  中新网海南10月10日电 (记者洪坚鹏)10月10日上午,位于海南岛中部腹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中朗村的绿橙基地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淡淡的橙香弥漫在果树丛中和人们的指间。获国家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琼中绿橙”,在此正式开摘上市。这意味着,琼中县将陆续拉开“绿橙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的帷幕。“琼中绿橙”与“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相结合,以深化、丰富当地乡村旅游的内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达到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目的。

  当日,琼中县副县长冷毅在开摘仪式上介绍,该县拥有“琼中绿橙”示范种植基地1.3万亩,可供游客品尝、采摘、观光旅游的果园有2000多亩。

  冷毅告诉记者,该县在去年成功开展了“绿橙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这一“农旅模式”今年将继续推进实施。今年9月,该县成功举办国际自行车运动联盟自行车越野一级赛,便是将旅游和体育相结合“骑游模式”,另一场山地自行车爬坡赛已在筹备中。过去是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今年把旅游、文化、体育都结合到一起,保证琼中四季季季有活动,月月有精彩。让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扶贫的根本目的。

  冷毅表示,近年来,琼中县共策划和推出以“水果采摘”、“黎苗文化体验”、“农事体验”等9条“奔格内”乡村游线路,将该县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大部分村庄串联,为进山游客提供了更多旅游产品的选择。此外,该县通过构建“奔格内”系列品牌下的国家步道、“奔格内”民宿、国家露营地、“奔格内”乡巴、公众教育培训、“奔格内”旅游联盟等核心工程,提高在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琼中县红毛镇什寒村为例。2011年之前,什寒村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做足乡村旅游新业态文章,积极将农业和旅游业进行融合,逐步引导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自2013年8月正式开门迎客,什寒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720元,增长到2014年的7528元,短短两年时间收入翻了近三倍。两年多来,什寒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9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650多万元。什寒村从一个极度贫困山村化身为一个原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村、产业融合示范村、基层党建模范村。

  据了解,9月25日召开的海南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会议披露,目前该省共有乡村旅游点516家,分布于除三沙市外的所有市县,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通过乡村旅游椰级等级质量评定的企业34家;全省有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单位137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8个,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44人,金牌农家乐171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孙颖在该会议上表示,海南乡村旅游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农民自愿参加或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让农民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与农民共同走上旅游致富之路。2015年上半年,海南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52.13万多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7.27亿元,接待游客数和乡村旅游收入连续保持年均15%以上增幅,全省有5万多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至2014年底,海南省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期的75.3万人减少至54.6万人,旅游业直接带动3万多人脱贫,占到总脱贫人口的15%;间接带动脱贫人口4万多人,占到总脱贫人口的20%以上。

  海南省旅游委编制《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各市县要按照总规要求,组织编制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与方向的专项规划和线路规划,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样化发展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完)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