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临高渔民文化走进高校 展现特色渔民文化符号

21.12.2014  09:32

临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传承人演唱渔歌“哩哩美”。 刘洋 摄
临高县木偶戏剧团带来的人偶戏《龙凤呈祥》。 刘洋 摄

  中新网海口12月20日电 (陈路路)“织网夫打鱼,昼织夜织织钱银满箱——哩哩!”海南临高渔民特色文化20日晚走进海南大学,来自临高县新盈中年渔家女在舞台上一边演唱《渔歌妇女织网忙》一边表演织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临高渔民的辛劳乐观景象。

  这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2014年海南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四场展演。本期的展演名为“临高渔民文化符号”,内容包括哩哩美、木偶戏等临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晚的展演中,两位不足十岁的孩童王小静、王娇娇登台,用稚嫩的童声演唱了一首《临高是个大歌海》。

  据哩哩美研究会主席邓天庆介绍,哩哩美有三大特点,音乐美,曲调端正,不失婉转,是渔民们排忧解难的音乐形态且具有较高文化价值。此外,哩哩美主要有情歌、吉歌、颂歌、猜谜歌、和歌、讥讽歌、盘歌等形式。

  事实上,哩哩美源于临高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邓天庆说,南宋时期,众多男子倾慕一个叫哩哩的绝色女子,为了表达爱慕之情,哩哩美就反复喜欢传唱,意思就是“哩哩很美”。后流传开来,发展至今,已形成具有临高特色的音乐。

  “在哩哩美的发展方面,要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政府采取相关政策,编写关于哩哩美的教材,由传习所培养专门的骨干人才,培育哩哩美文化的下一代传承人。如今,哩哩美已纳入临高中小学校的音乐课程中。”邓天庆表示。

  当晚,由临高县木偶戏剧团带来的《龙凤呈祥》和《凤鸣朝阳》深受海南大学师生的喜爱。人偶戏剧传承人林翔说,人偶戏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偶同台演出,人与偶在技巧展现、人物形态等方面互相辅助而进行演绎。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元广表示,民间艺术家们通过哩哩美这种音乐形式,把学生带入其中,让他们了解当地渔民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而将民间艺术融入到专业学习之中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据悉,本次活动是根据海南大学2014年启动的中西部项目“琼古遗韵”课题建设计划而开展的,通过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遗项目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现状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音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除了临高渔民文化符号,系列活动还包括海南八音、琼剧、疍家调、黎族歌舞和服饰、儋州三宝等海南民间艺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