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海之南| 新“闯海人”散发着“科技味儿”

07.04.2018  12:05

      新“闯海人”散发着“科技味儿”

      近3年来,海南互联网产业发展增速居全国第三

      30年前,“十万大军闯海南”成为盛况,那时的求职者五花八门,从经济师到擦鞋工样样皆有。如今的海南又迎来一群“闯海人”,他们全身弥漫着“科技味儿”,他们是互联网产业从业者。

      截至2018年年初,海南互联网产业从业者达到6万人。近3年来,海南互联网产业发展增速保持在25%以上,增速居全国第三位。以农业和旅游著称的海南缘何成为互联网从业者的热土?记者实地采访了3位不同年代出生的相关从业者,听听他们心中的答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9岁的海南人唐文莹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环境——海口复兴城互联网创业园。

      和一线城市的创业园不同,海口复兴城三面临近公园,正面朝大海。作为海南微软创新中心运营总监,唐文莹需要管理服务30多家初创企业。每每参加完严肃紧张的路演会,只需走出办公楼,室外的清新空气、沙滩帆船、宜人绿化总能让人瞬间“满血复活”。这也是她选择从一线城市折返家乡的原因:“海南有一样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为什么不回来?”

      互联网创业园择址的背后是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的决心。2015年,互联网产业被列为海南省12个重点产业之一。为了给创业者提供优质工作生活环境,海南省放弃效益回报更快的商业物业,让占地78.6亩的海口复兴城率先转型为创业园区。经过3年发展,海口复兴城成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20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去年产业规模超过90亿元。

      如果说生态环境是人才留下来的“基础分”,海南省对互联网产业支持和开放的态度,就是最大的“加分项”。

      33岁的腾讯海南分公司总经理李向强4年前从腾讯公司深圳总部来到海南,和妻儿定居于此,他至今对海南的“特区速度”印象深刻:公司有一个牌照在内地至少要半年才能办下来,而在海南只需要1个月就能办好,大大降低时间成本。

      审批流程走上“特区速度”,从园区里的“企业服务超市”可见一斑。“企业服务超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楼大厅内集结了工商、税务、公安、社保、公积金、人民银行等各个职能部门,公司注册3小时内就能办结,企业纳税足不出“园”。作为省级“多规合一”极简审批改革的试点,海南生态软件园实现了入驻型项目“零”审批,建设型项目则以规划代立项、以承诺代审批,审批提速80%以上。

      在市场规模和高校资源匮乏的海南,互联网产业为何能“平地而起”?47岁的湖北人杨淳至是一名老“闯海人”。在他看来,只要有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海南没有做不成的事。

      和一线城市“抢人才”,杨淳至团队另辟蹊径,先筑巢再引凤。园区在规划之初纳入“产城融合”理念,打造出15分钟步行生活圈。企业员工家庭就读国际幼儿园,购置住宅小区享有优惠政策。至今为止,腾讯、华为、百度等超过2500家企业聚集园区,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成为海南经济结构调整的亮点。

      (原载《解放日报》2018年4月6日3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