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海南海上搜救超80%为渔船渔民 渔船险情为何高发?

14.04.2016  11:59

  近年来海上搜救中心救援的对象超过80%为渔船、渔民

  渔船险情为何高发?

  核心提示:

  4月11日,洋浦海事局指挥中心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连续接到并核实多起渔船险情报警,遇险渔船翻沉,共有10多名渔民遇险。险情发生后,多部门已在第一时间展开海上搜救。

  在两个多月前,一艘临高籍渔船“琼临渔11198”在出海作业返港避风途中,因船舶主机发生故障而失控,同样发生险情事故,船上11名渔民跳海逃生,最终8人获救,3人失联。

  据了解,近年来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协调开展的救助行动,超过80%的救助对象为渔船、渔民。渔船险情高发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遇险渔船“琼临渔11198”获救人员的回忆,可以分析发现引发渔船险情的因素包含着自然天气、船况、渔民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

  在我省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海洋旅游经济、开发海洋资源,以及受恶劣天气影响频繁等背景下,了解分析我省海上险情情况和搜救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上惊心动魄13小时

  渔船海上遇险,多方力量联合救助

  2月25日,临高美夏湾,天阴沉沉的,散不开的浓雾笼罩着海平面。

  “我们船遇险那天,也是这样的大雾天气。”吴为宏和许开东并排而坐,两人手里都拿着根烟,指关节处积染下的黄渍,就像是他们闯海20多年在脸庞上留下的黝黑肤色,沧桑而自然。

  吴为宏家在临高县调楼镇调楼村,许开东家在临高县东英镇美夏村。出事渔船“琼临渔11198”的船长是52岁的老渔民吴为荣,他是吴为宏的哥哥。

  1月15日中午,天气晴好,“琼临渔11198”船载着渔网和物资,与另外三艘渔船“琼临渔11497”、“琼临渔11207”和“琼临渔11197”结伴组成跟帮编队,从文昌清澜港出发向东方向驶去,准备前往七洲列岛捕捞作业区进行捕捞作业。

  “船上除了我和我哥、我侄子吴尚科以外,还有我姐夫谢庆成和他的两个儿子谢门开、谢门东。”吴为宏说,船上共有11人,其他的船员分别是许开东、黄红、黄小弟、林王义和邱小益,他们都是他大哥吴为荣招的人。

  从清澜港出发后,由吴为荣掌舵的“琼临渔11198”航行很顺利。15日傍晚6点左右,渔船到达七洲列岛捕捞作业区,开始了捕鱼作业。20日,吴为荣收到气象预报说22日将会有股冷空气下来,为防止恶劣天气影响,“琼临渔11198”当天中午12点收网准备返港。

  “九点多十点的时候,海上已经起雾了,风大概有六七级。累了一天,我后来躺床上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吴为宏回忆,后来谢门东从驾驶舱下来,说船的主机失去了动力,让他“下机舱去看看怎么回事”。

  在机舱内待了十多分钟后,正在检查主机的吴为宏感到一阵猛烈的撞击,机舱的木板被撞破,水灌了进来,他并没有太慌张,对于一个在船上生活多年的渔民来说,漏点水并不是什么大事,用水泵抽掉就没事了,最重要的是保住船。

  当时,渔船已经行驶到文昌铜鼓岭附近海域,距离清澜港还有17海里左右,离岸已经很近了。但危险也在一步步靠近。

  在机舱上层的其他人也同样有明显的撞击感。“我不放心渔船,于是便起床查看外边的情况,当时看见海上浪大雾大,正担忧不要发生意外时,突然船‘砰’的一声巨响,我整个人就失去了重心。”谢庆成回忆说。船被大浪打中了。当时的时间是21日凌晨2点多。

  正当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又一次猛烈冲击袭来,船被大风浪打翻推到岸边触碰礁石,海水瞬间涌进来,整条渔船失去电力供应,灯全灭了,一片漆黑。谢庆成等人完全来不及拿船上的救生衣,便跳海逃生。

  风浪席卷而来,浓雾笼罩黑暗。“我落入海里时,就拼命地往岸上游。”谢门东说,当时浪很大,他很快就被浪打到了岸边。谢庆成、谢门开、黄红、黄小弟和吴尚科也挣扎着游上了岸。但他们的另5名同伴却迟迟不见踪影。

  实际上,在船被风浪掀翻的那一刻,还在舱内的吴为宏和许开东来不及跳船,他们跟着船一起翻进了海。“我当时想从休息舱的船尾门出来,但海水一下子卷过来,把门给堵上了。”许开东说,他只能根据平时的感觉,摸黑顺着舱壁,从前门潜水而出。

  水上和水下的情况一样糟糕,一个巨浪扑了过来,海面就像在上升,浮出水面后的许开东看到了吴为宏,他们俩在翻船附近找到了一块杉板。那块板大概有2米宽,3米长,吴为宏猜测应该是驾驶室台顶被浪打烂了,掉下来的。

  而正是这块杉板,后来成了救他们的“诺亚方舟”。

  此时,谢庆成他们在礁石上正一边对着海里呼叫其他同伴,一边想办法寻找救援。当晚刚好在附近夜钓的周经展帮助了他们,并报了警。“我和朋友那天晚上是从石头公园到铜鼓岭山脚下钓鱼,没想到这里有渔船被浪打翻了,我们看到他们时,他们腿上脸上都有伤。”周经展回忆。

  报警信息立即被转到了海南海事局指挥中心。“我当时接到文昌110转报,称在龙楼宝陵港有一渔船翻沉,船上11人,有六七人上岸。”指挥中心当天值班的搜救协调员谢泽宇说。

  这是“琼临渔11198”船遇险后海南海事局指挥中心接到的求救信息。当时的时间是21日凌晨3点17分。

  “会有人来救我们的。”蹲坐在杉板上,只穿着裤衩背心的吴为宏和许开东不想失去信心。没太阳没月亮,没参照物,对时间空间茫然,很容易吞噬人的安全感。他们两人开始说各自的家庭,吴为宏说自己还有三个孩子,家里收入主要靠他。许开东说自己大哥因渔船遇险刚走不久,家里的母亲年事已高,他不敢想象自己出事的场景。

  而在另一边,一张全面搜救他们的大网已经紧张拉开:海南海上搜救中心协调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制作了失联人员的漂移路径图;协调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做好飞机救援准备;海事部门和海洋渔业部门通过各自的通信平台持续发布险情信息,提醒附近航行作业的船舶协助搜寻。

  也不知在海上漂了多久,吴为宏和许开东终于迎来了转机,参与救援的“琼临渔11207”船在翻船附近搜寻时,发现了一面特殊的“旗子”。“我们听到船来了,所以就掰下杉板的一截,把装渔网的尼龙袋套在那截木板杆子上,做成一面小旗。”吴为宏和许开东说,这面被高举的“旗子”成功吸引了搜救渔船的注意。“琼临渔11207”船是在事发海域偏南方向约5.5海里处救起吴为宏和许开东的。按1海里=1852米来换算,他们已漂出了事发地10公里左右。

  在海上漂了13个多小时后,吴为宏和许开东终于被成功救起。

  “终于有人找到我们了,我们逃过这一劫是‘家门高’。”许开东说。“琼临渔11198”船上的另外三人却没有这么幸运,搜救人员在附近海域的后续搜寻中找到了吴为荣和邱小益的遗体,林王义仍下落不明。

  缘何渔船频频遇险?

  渔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亟待提高

  “自古行船半条命”,出海渔民世代相传这句话,海上的风浪、浓雾和暗礁,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是新闻或故事,对像吴为宏他们这样的渔民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渔船险情呈高发态势,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受风、浪、雾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琼临渔11198”船也是因为天气原因才从七洲列岛返回清澜港。

  而部分海上险情的发生是因低估恶劣天气威力所致。“特别是生成速度快、路径不稳定的土台风,往往会二次登陆或再造成影响。”海南海事局副局长、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捷说,如果渔民仅凭借经验对台风做预估,或者为了“抢风头,赶风尾”而贸然出海,这都有可能造成险情的发生。

  一些渔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亟待提高。一般而言,一艘渔船一个航次回港之后,要做全船检查、维修等工作。以“琼临渔11198”船为例,该船约有28米长,总吨100吨,木结构,有20年左右的船龄。目前,吴为宏所在的临高县调楼镇调楼村,不少渔民都是用这样的船。采访中,当提到出海前有没有对船况做检查时,吴为宏说主机失去动力在出事前“检查也检查不出来”。

  “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限制,大多数的小型渔船维修维护还保持一个比较原始的方式,船上的渔民也不一定具备维修管护的专业技能。”海南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副处长李涛说。

  渔船在出海前,一些救生或作业设备等都要确保能够使用。对船检维修、对安装相关设施设备、对强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对出海作业等安全生产规定的置若罔闻,都是很危险的侥幸心理。

  临高调楼渔业协会会长林胜群说。早些年,船上备有救生衣、救生筏等设备甚至会被一些渔民认为是不吉利的兆头。

  “琼临渔11198”船遇险后,被问起是否了解船上加装的航行系统、北斗系统、气象接收系统等设施设备的操作时,许开东等人认为“这些平时都是船老板在管”,他们并不需要掌握这些系统的操作方法。不掌握操作方法也意味着,遇险时他们难以利用这些设备发出求救信号。

  出海安全该如何保障?

  渔船出海后,保持信息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海上作业渔民及时、畅通的信息接收和信息通报,就相当于保障海上安全的“顺风耳”和“扩音器”。据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海洋天气预报,地方渔政部门一般会提前2天到3天将信息通过北斗系统发送给渔民,提醒他们紧急避风。另一方面,从2012年开始,我省全面落实渔船跟帮编队生产制度,以渔船跟帮编队生产的形式增强互救能力,确保安全生产,跟帮船一旦遇到险情,通过船上通信设备呼救,其他船可就近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渔船海难事故的发生。

  而对于一些不合格的出海渔船,近年来,我省通过淘汰报废老、旧、差木质渔船,更新建造大中型钢质或玻璃钢质渔船等方式来加快推进渔船更新改造。

  “针对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和基本技能缺乏的渔民群体,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刻不容缓。”张捷说。

  在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该中心副主任吴乾诚指着实时监控电脑屏幕上航行的船舶标识说,海上救援有其特殊性,一旦发生险情,除了外部救援力量,遇险人员获救与否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可利用的报警救生设备等息息相关,“比如落水后,遇险人员如果有救生衣、彩色烟雾棒、口哨等可以利用,就能增加获救几率”。吴乾诚指出,渔民还可组织开展日常安全应急演练,提高船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经验。

  我省海上险情出现的新问题

  与渔船险情相比,近几年,我省“近岸涉水娱乐海钓”的险情呈现出上升趋势。

  据了解,2015年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搜救行动120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454人,成功救助遇险船舶37艘,人命救助成功率95.98%。其中,2015年海上险情的件数、遇险人数和死亡失踪人员相比2014年均有所下降,从险情种类来看,近岸涉水娱乐海钓等活动造成死亡失踪9人,占全年海上死亡总人数的47%,仍然处于易发多发态势。

  2014年2月,在三亚西鼓岛附近水域,有3名游客乘一艘带推动器的橡皮艇出海游玩时失去联系。海南海事局指挥中心接报核实后将险情通报三亚救助基地、三亚海上搜救分中心、三亚渔政渔监、西鼓岛旅游公司,并组织派出搜救力量进行搜寻。后经搜救,遇险人员被三亚海事局“海巡11301”成功救起。

  这起“近岸涉水娱乐海钓”的险情虽然有惊无险,但其背后的问题却不能忽视。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谈到,目前我省对休闲渔业的发展尚未制定明确的法规和制度,休闲渔业的注册登记、产业运行、市场监管、环境保护、治安管理等均无章可循。但很显然,在我省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安全,是最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

  救援多个环节

  需要密切配合

  在海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险情,只要有人遇险,搜救力量就必须全力以赴救人。

  海上搜救相比于陆地搜救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它的难度也更大。每一次海上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海上展开救援,从搜索、打捞到抢救、后送,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搜、捞、救、送几个环节中,搜索显然是第一位的。

  “险情报告最重要的是传达两个信息,一是告知遇险,二是告知所在位置。”张捷指出,确定遇险船舶和遇险人员的位置是救援成功与否的关键。

  “琼临渔11198”主机故障失控后,海南海上搜救中心协调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制作了失联人员的漂移路径图,为搜救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尽可能迅速地救助遇险人员,海上救援已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机制。

  2013年9月29日,受强台风“蝴蝶”影响,西沙海域广东台山籍5艘渔船、171名渔民遇险。险情发生时,事发海域风力达到14级、浪高8-10米,且远离陆地,船舶、飞机补给困难,救助工作困难很大。从9月29日晚开始,一场“南海大救援”紧张展开。

  这场大规模的搜救持续10天,是常规搜救时间的3倍。搜救力量有军、地、民三方力量,参与搜救单位多达26家,参加搜救包括有海军驱逐舰、登陆舰、救生舰、扫测船,专业救助船、公务船、商船、渔船,舰载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且首次协调了民间水陆两栖飞机参与海上搜救。这非常考验海上救援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密切配合的能力。

  科学海上救援

  体系逐步建立

  在恶劣天气中跟大海斗,除了和时间争分夺秒以外,还得有科学有效的救援体系。

  在海上搜救工作中,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以及“谁来救、如何救、怎样才能更好地救”等都是实施科学救援时要考虑到的问题。去年10月1日起,《海南省海上搜寻救助条例》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规范海上搜救的组织、指挥、协调和保障工作,保证海上搜救工作的高效进行,进一步提高海上搜救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目前,海事部门通过建立海南省海上搜救专家库,理顺海上应急处置程序,密切搜救成员单位的配合,与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加强应急协作和联动机制,进行跨区域的应急演练,强化南海国际海上搜救协作等方式来健全海上救援预控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提升海上救援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我们还推动搜救奖励工作常态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海上搜救工作中,倡导‘遇险有人救,救人有奖励’。”张捷说。今年,海南海事局拟申请对2015年度的20起社会力量参与的险情、涉及35艘船舶以及1个社会团体进行奖励。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南海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三沙市海上搜救分中心去年2月份正式挂牌运行,填补了三沙市无专门海上搜救机构的空白。同时,我省还为6个搜救分中心和8艘海事公务船艇安装了北斗渔业监控平台,有效缓解南海远距离渔船涉险时通信联络不畅、险情状况不明、具体位置不详等问题。“随着我国南海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强化南海海上搜救装备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张捷说。(本报海口4月13日讯)

  我省渔船频频遇险原因:

  客观原因

  海上风、浪、雾等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多端

  主观原因

  渔民低估恶劣天气威力

  渔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渔船缺乏检查、维护、维修

  很多渔民不熟悉航行系统、北斗系统等设备操作

  安全如何保障?

  保持信息畅通

  落实渔船跟帮编队生产制度

  及时船检,淘汰报废老、旧、差木质渔船

  加强渔民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