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解读

02.11.2017  10:34

万里海疆,绿色长城万里长 ——我国新一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解读    中国绿色时报10月31日报道  
   核心提示
  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未来发展需要更加强大的生态支撑。扎实推进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筑牢沿海生态安全屏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新的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意义十分重大。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印发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今年已全面启动实施。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和本报今天推出特刊,对我国新一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行重点解读。
 
   建设背景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全长18340千米,另有岛屿海岸线11558千米,涉及沿海11个省(区、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台风、海啸、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并于上世纪80年代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工程区森林资源逐年增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防护功能逐渐增强,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定位不高、总量不足,以及基干林带宽度不够、结构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沿海防护林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决策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筑牢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今年联合印发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
   工程建设必要性
  ●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构想的需要。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改善沿海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步伐的需要。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
  ●构筑国防绿色屏障,有力保障国家海疆安全的需要。
   工程规划范围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包括沿海1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34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4276.99万公顷,其中林地1832.9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86%。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以建设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高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主要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营造和质量提升为手段,以创新投资机制和技术方法为动力,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体系结构和布局,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构筑沿海地区坚实的生态屏障。
   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生态优先,兼顾效益。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造改结合,提高效能。
  ●科技支撑,示范带动。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规划目标
  通过继续保护和恢复以红树林为主的一级基干林带,不断完善和拓展二、三级基干林带,持续开展纵深防护林建设,初步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完备、多层次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使工程区内森林质量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至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8%,林木覆盖率达到43.5%,红树林面积恢复率达到95.0%,基干林带达标率达到90.0%,老化基干林带更新率达到95.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0%,村镇绿化率达到28.5%。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16年至2025年。其中:前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后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体系结构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组成。沿海基干林带分为一、二、三级3个建设梯级。
   基干林带
  一级基干林带:指海岸线以下的浅海水域、潮间带、近海滩涂及河口区域营造的以红树林、柽柳等为主的防浪消浪林带。
  二级基干林带:指位于最高潮位以上、适宜树木生长的海岸内侧陆地,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其中,泥质岸段,从海岸能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林带宽度达到200米以上;沙质岸段,从海滩能植树的地方开始,向陆地延伸,林带宽度不小于300米,具备条件的地段可加宽到500米以上;岩质岸段,为自临海第一座山山脊开始,面向大海坡面的宜林地段所营造的全部防护林。
  三级基干林带:指从海岸能植树的地方开始,沙质、泥质海岸向陆地延伸1千米范围内,除一、二级基干林带外的全部防护林;岩质海岸,从第一座山脊延伸至第一重山脊间的全部防护林。
   纵深防护林
  纵深防护林是指从沿海基干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区范围内广大区域的全部防护林。
  基础:保护现有森林资源;
  主线:加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城乡绿化美化、道路河流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主线;以推进低效防护林改造为重点;
  目的: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少水旱灾害等。调整结构,完善体系,提升功能,逐步建立起片、带、网、点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切实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
   分区布局
  以气候带、自然灾害特点、行政单元为分区布局主导因子,从北至南,将工程区划分为环渤海湾沿海地区、长三角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4个建设类型区。
  在4个建设类型区中,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基质类型的不同,划分为13个类型亚区:
  1.辽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2.辽中泥质海岸平原区
  3.辽西冀东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
  4.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5.山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6.长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7.舟山基岩海岸岛屿区
  8.浙东南闽东基岩海岸山地丘陵区
  9.闽中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10.粤东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11.珠江三角洲泥质海岸平原区
  12.粤西桂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13.海南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台地区
   建设内容
  ●基干林带建设:规划建设总面积587999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44488公顷,灾损基干林带修复161832公顷,老化基干林带更新81679公顷。
  ●纵深防护林建设:规划建设总面积88797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411287公顷,封山育林190400公顷,低效防护林改造286283公顷。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和优良品种选育攻关、现有成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试验示范样板建设、技术培训、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损毁海堤修复、护岸护坡设施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宣教碑牌、护林站点建设等。
   建设重点
  ●基干林带造林
  对适宜红树林、柽柳生长的滩涂,规划营造以红树林、柽柳为主的消浪林带;针对现有宜林地资源,结合沟、渠、河堤、道路、农田林网等,因地制宜安排人工造林;对宽度达不到标准的林带,实施拓宽造林。进一步扩大基干林带面积,优化基干林带结构,提升基干林带整体功能。
  ●灾损基干林带修复
  对工程区内因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受损的基干林带进行清理、补植和补造,通过修复灾损基干林带,提高其抵御台风、风暴潮的能力。
  ●老化基干林带更新
  对于年龄老化、树木生长下降、郁闭度低的稀疏老化基干林带,逐步实施更新改造,提升基干林带质量,增强基干林带的防护功能。
   重点建设区域
  根据沿海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及危害特点,我国新一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选择台风频繁登陆点或主要路径的重点受灾区以及受台风危害后将产生巨大经济损失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作为本期工程重点建设区域,优先安排建设任务,规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实现重点突破。规划确定127个县级单位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占工程区县数的36.9%。
   重点建设项目
  本期规划红树林恢复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基干林带区位内退塘(耕)造林5个项目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169245公顷。
   红树林恢复造林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红树林具有较强的消浪护堤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原有红树林资源遭受破坏严重,大面积宜红树林滩涂地尚未恢复造林,红树林建设速度缓慢。为提高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防灾减灾功能、加快红树林建设,规划将红树林恢复造林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红树林引种驯化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宜林滩涂整地造林、被破坏的红树林恢复,以及红树林保护与管理模式示范建设。对原生红树林被破坏和宜红树林滩涂,采用胎生苗插植或天然苗移植实施人工造林重建红树林群落,并加强红树林造林后的补植和管护,提高红树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红树林尽早郁闭成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高红树林防灾减灾功能。
  实施范围:涉及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具体包括海南省陵水县、东方市、海口市等6个县(市、区),广东省电白区、徐闻县、雷州市等28个县(市、区),广西钦南区、合浦县、防城区等7个县(市、区),福建省晋江市、漳浦县、东山县等11个县(市、区),浙江省乐清市、温岭市、玉环县3个县(市),厦门市翔安区、同安区2个区,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等5个区。
  建设规模:红树林造林总规模48650公顷。
   灾损基干林带修复
  多年来,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沿海基干林带损毁严重,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断稍、折干、缺口断带,致使防护功能下降的现象,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灾损情况尤为严重。基干林带是沿海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发挥着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为提升基干林带的防护功能,对因遭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基干林带,进行清理修复,规划将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灾损基干林带受损林木清理、断带地段恢复造林、林木稀疏地段补植造林,以及抗风树种选育、灾损基干林带恢复重建示范区建设。对因遭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林木受损严重,防护功能大为降低的疏林、残破的基干林带,清理灾损林木,选择抗风和抗逆性强的适生乡土树种实施补植造林,对因灾损出现缺口断带地段进行填空补缺重新造林,确保受灾基干林带得到及时恢复,发挥防护功能。
  实施范围:涉及沿海基干林带因灾受损严重的区域。主要包括海南省文昌市、东方市、儋州市等9个县(市);广东省徐闻县、吴川市、陆丰市等19个县(市、区);广西钦南区、合浦县、铁山港区等8个县(市、区);福建省连江县、霞浦县、惠安县等12个县(市);浙江省温岭市、瑞安市、苍南县等9个县(市、区)。
  建设规模:灾损基干林带恢复重建总规模41500公顷。
   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
  我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的,其中以木麻黄、刺槐、黑松和杨树等树种为主的基干林带已达到防护成熟龄,老化、退化、枯死情况严重,防护功能下降。为提升沿海基干林带生态防护功能,规划将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抗病抗风优良树种选育、老化基干林带逐步更新改造以及不同区域更新改造示范区建设。对基干林带树种平均年龄达到防护成熟龄规定标准,或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20%以上的,或因老化稀疏保留林木的林分郁闭度低于0.4的,在不破坏沿海基干林带原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按照立地特点配罝抗逆性强的优良更新树种,采用块(带)状皆伐更新模式、林冠下造林模式、择伐补造、抚育改造等措施,逐步实施更新改造,营建多树种混交、林分结构稳定的防护林带,全面提升沿海基干林带的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有效发挥基干林带绿色屏障的防护作用。
  实施范围:涉及沿海基干林带出现老化的区域。主要包括渤海湾地区河北省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昌黎县等7个县(区),山东省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等12个县(市、区),辽宁省绥中县、老边区、兴城市、凌海市4个县(市、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赣榆区、东台市、灌云县等7个县(市、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省霞浦县、漳浦县、平潭县等10个县(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省电白区、惠东县、陆丰市等19个县(市、区),广西钦南区、银海区、防城区等8个县(市、区),海南省文昌市、万宁市、东方市等11个县(市)。
  建设规模: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总规模58831公顷。
   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
  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沿海基干林带范围内尚存在不少盐碱地、岩石裸露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造林地。为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规划将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耐盐碱、抗风树种选育,盐碱地改良造林、岩石裸露地客土造林、风口沙滩地风障保护措施等造林及示范区建设。根据海滨滩涂盐碱地、基岩海岸岩石裸露山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改土、化学改土、生物改土、客土造林等措施,并采用容器苗、“ABT”生根粉、高分子吸水剂等保墒促活造林技术实施人工造林,提高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恢复困难立地海岸森林植被,构筑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实施范围:涉及滩涂盐碱地、岩石裸露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立地较多的区域。盐碱地造林主要包括环渤海湾地区的河北省曹妃甸区、黄骅市、海兴县等6县(市、区),山东省莱山区、莱州市、芝罘区等5个县(市、区),辽宁省盖州市及天津市滨海新区;岩石裸露地造林主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霞浦县、云霄县、泉港区、蕉城区4个县(区),浙江省三门县、温岭市、乐清市、临海市4个县(市);风口沙滩地造林主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省霞浦县,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廉江市,广西铁山港区、港口区、合浦县3个县(区),海南省澄迈县、昌江县、三沙市3个县(市)。
  建设规模: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总规模9184公顷。
   基干林带区位内退塘(耕)造林
  由于传统的农业耕作和渔业养殖,在基干林带区位内有大量的耕地和养殖塘(池),严重影响了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根据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需要,有必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重点建设区域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确保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用地之需。因此,规划将基干林带区位内退塘(耕)造林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在建设退塘(耕)造林示范区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和适当经济补偿相结合的措施,对重点区域内基干林带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地段,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构筑比较完善的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实施范围:涉及基干林带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凌海市,河北省黄骅市、海兴县、抚宁区等9个县(市、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省东港区、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4个区(市),江苏省大丰市、响水县、灌云县等5个县(市、区),福建省惠安县、云霄县,广东省饶平县、海丰县、潮阳区等21个县(市、区),以及海南省海口市。
  建设规模:退塘(耕)造林总规模11080公顷。      

社会文明大行动,“女神们”在行动
  根据市妇联《关于组织开展“妇女姐妹齐参与,环境保护局
邓小刚:将制定最严地方标准管理汽车尾气排放
   “习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环境保护局
刘赐贵:坚决履行好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使命担当
  原标题:刘赐贵在海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要求 坚决环境保护局
市生态环保局局长佟吉强带队现场督办金崇物流城整改工作
  3月5日上午,市生态环保局局长佟吉强带队,环境保护局
市生态环保局实地调研海口市殡仪馆污染防治及搬迁进展情况
  3月5日上午,市生态环保局局长佟吉强带队,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