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沙”陈贻爱眼里的永兴岛码头变迁

21.07.2015  10:20

  远处深蓝色外海波涛滚滚,港池里海水碧绿,大小渔船和海警等事务船停靠在永兴岛综合码头。现如今,永兴岛综合码头在不断完善,1个码头、9个泊位的空间使得岛上渔民和往来船只有了安全可靠的停泊港湾。

  而在1992年9月17日早晨,同是乘船踏浪而来,陈贻爱看到的永兴岛码头,只有被一条岸堤分成的两个泊位,码头边停靠着几艘小渔船。

  陈贻爱今年62岁,是个“老西沙”了。1992年至1998年期间,陈贻爱曾担任西沙工委办公室主任,在西沙呆了6年,而他的父亲也曾在西沙工作。通过父亲的讲述和他的亲历,西沙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陈贻爱感受很深。

  7月19日当天,陈贻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1992年,他乘“琼沙二号”前往永兴岛,还未上岸便看到十多艘木船停靠在码头。陈贻爱记得很清楚,西沙工委办公楼后面是四合院式的职工宿舍,医院、邮局和粮所都在北京路上……

  “与父亲1955年至1964年在岛上的生活相比,1992年的永兴岛,各方面已经很不错了。”陈贻爱说,60年前,父亲上岛时,永兴岛码头设备远不如当下,岸边有许多珊瑚礁且岸边并不垂直,补给船无法靠岸,只能将简易的木板并排搭在暗礁上,再用三两舢板船将补给船中的物资运下。因没有地方停靠,补给船卸下货物后就要即刻返回,而船型较小的舢板船便只能停靠在珊瑚礁上。

  那段艰苦的日子也与永兴岛没有建设码头有一定关系。因为补给船船期长、吨位小、靠岸难,陈贻爱的父亲在西沙工作时不仅住在木板房、油毡房里,喝雨水、吃萝卜干更是常有的事儿,出海也必须选择容易靠在暗礁上的小渔船。那些年,大家心里有着同一个期许:什么时候永兴岛建好了码头,什么时候驻岛人员的生活才能有所改善。

  “有时候刮台风,没办法固定住的小渔船都会被吹到石岛那边去!”陈贻爱回忆,这种情况大约在1976年中国海监进驻永兴岛修建码头后有了改善。

  “1990年代初期,修建好的永兴岛码头虽然泊位数量不多,但至少也能供二三十艘木船停靠了。”陈贻爱回忆道。

  2013年,在三沙市设立一周年之际,永兴岛综合码头一期交付使用。永兴岛的渔民大都是近海和礁盘捕鱼,如今的综合码头大大方便了渔民,只要缆绳一系,就能安全停靠。

  今天的永兴岛综合码头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物资储备库已初具雏形,沿着码头向西南方向海岸一路行走,岸边机器轰鸣,各个项目如火如荼,永兴岛综合码头陆域配套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记者 王玉洁 赵优)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