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古代用人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治国理政、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重视用人问题。汲取古代用人智慧,成为习总书记用人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中,引用《韩非子》的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强调选拔干部实践经验、基层经验的重要。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汉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中的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强调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要为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创新人才铺路搭桥。他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强调推进改革发展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他引用清人龚自珍的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五》中的话“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强调用人对于治国理政的极端重要性。他引用魏源《默觚·治篇七》中的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强调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查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干部。他引用清顾嗣协的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强调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用当其实、用其所长。
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又是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智力资源大国、文化资源大国。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极为繁重艰巨的历史任务。党和国家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三大战略”,聚焦于一点,就是人才。归根到底,决定性的,是人才。解决好用人问题,是极紧迫、极重大的问题。正如陈云同志所说,善用各种人才,才能成大事业。
最近,重新阅读《贞观政要》,很受启发。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峰时期。而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用人,二是纳谏。这两个特点,归根到底,决定性的,是用人。这在《贞观政要》中有充分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治世少,乱世多,历代封建王朝跳不出历史周期律,始治终乱,始成终败,始兴终亡,在用人问题上言行乖离、忠奸不辨,亲小人远贤人,是一个根本原因。唐太宗对此有极深刻的认识。他深刻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个核心理念,他是说到做到了的。这对一个封建政治家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现在我们回望唐太宗的统治集团,仍然受到一种震撼:人才济济,群星荟萃,生机勃勃,龙腾虎跃。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得益于唐太宗的先进用人理念和开明用人政策,英雄不问来路,用人不拘一格,敢用、善用各种人才。
吴兢在《贞观政要·任贤第三》中,列举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等七位宰辅重臣,都是国家栋梁。唐太宗李世民能把这么多的一流人才聚集到身边,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宏大气魄。魏徵、王珪曾是隐太子李建成的核心幕僚,李靖、李勣则是隋炀帝、李密旧部,但李世民照样对他们信任有加、委以重任。马周出自家臣,岑文本起自布衣,但李世民并没有因他们出身微贱而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协助我操劳国事,广开视听,访求贤良明哲的人才。近来听说你们收到诉讼的状子,每天达数百件。这样,审阅公文的时间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帮我去求访贤才呢?于是下诏给尚书省,琐碎杂务都交给左、右丞去处理,只有冤案和疑难大案才禀报仆射。
也是在这一年,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使国家安定的根本,是得到贤能的人才。近来,我命你举荐贤才,但一直没有见你有所推荐。治理国家事关重大,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和辛劳。你不上言推荐人才,我将托付谁呢?封德彝回答说:臣子虽然愚昧,但怎么敢不尽心寻访,只是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独特才能的人。太宗说,从前,圣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样用其所长,都是选拔当时的人才,也不向别的朝代去借。难道我们一定得等到梦见傅说、遇到吕尚这样的贤臣,然后才去治理国家吗?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只怕是被遗漏或不了解罢了。封德彝惭愧地退了下去。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书说,治理天下的人必须以人为本。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在于选好刺史和县令。县令的人数太多,不可能都是贤能,如果每州能选出一个贤能的刺史,那么各个州郡内的百姓就都能得到休养生息。全国的刺史如果都能使陛下称心如意,那么陛下就可以拱手端坐在朝廷之上,不用担心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自古以来,郡守和县令都要精心选拔那些有贤德的人来担任,打算提升做大将或宰相的人,必定先让他们试做地方官,或者就从郡守中选拔入朝担任丞相及司徒、太尉。朝廷不能只重视内臣的选拔,而把刺史和县令置之度外,轻易决定刺史和县令的人选。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于是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刺史,当由我亲自选择;县令,应命五品以上的京官每人推荐一个。
贞观十三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定会有大乱,大乱之后必定会有太平的局面。能够使天下安定的办法,只能是任用贤才。你们既不知道贤才在何处,我又不可能遍识天下之人,这样一天天下去,就得不到贤能的人才了。现在我想让人们自我推荐,这样做对选拔人才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很难,有自知之明也确实不容易。而那些愚昧昏庸的人,都善于自夸而攻击别人,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所以不能让人们自荐。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长安。恰巧有人从京城来翠微宫,太宗问他说,房玄龄听到李纬出任户部尚书,有什么反应?来人回答说,房玄龄只是说,李纬的大胡子长得好,再没有其他的话了。太宗因此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唐太宗这些用人故事、用人道理,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
大凡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都深谙用人之道。再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而尤擅用人。班固《汉书·倪宽传赞》评价他“汉之得人,於斯为盛”。
汉高祖刘邦在战胜项羽平定天下后,在与群臣讨论汉朝开国的根本经验时,曾经讲过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还发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由皇帝颁发的《求贤诏》。《求贤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切中要害地讲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根本道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公道正派、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而且十分注重借鉴我国古代丰富的用人智慧。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