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的“爱心助销”该休了

27.01.2015  10:55

  “丰产”却难“丰收”,各种农产品和瓜果菜滞销的事儿在我省各地几乎年年出现,却又年年难解。每次出现滞销,媒体变成“推销员”大力宣传,希望市民、企业购买“爱心瓜菜”;一些社会公益团体和人士借自媒体呼吁召集网友和企业献爱心,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社会各界的爱心确实在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上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治标更需治本,面对农产品滞销的反复“发作”,“爱心”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年,每当农户的农产品滞销时,一些农户几乎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寻求媒体帮助,媒体蜂拥而至帮助农户解决销路,一时间街头巷尾热议的都是“爱心农产品”。然后有爱心的市民来了,企业来了,收购商们来了,要烂在地里的农产品立马就冲破重重渠道限制,畅通无阻地销售一空。对于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农户很满意,媒体很有成就感,市民很感动,企业很出名。

  但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一个让人觉得有些别扭的现象:在网络、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呼吁市民买爱心农产品的帖子越来越多,而各路记者们也总是乐此不疲地帮搭“义卖桥梁”,这些爱心举措并未帮助农户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问题,年年岁岁类似的农产品丰产滞销事件仍在上演。媒体、互联网、微博和微信虽为滞销农产品找到了一时的销路,却难以改变农户只顾播种而不问市场的现状,媒体能让人们奉献爱心,却难以让农户看清市场、认识市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标更需治本,面对农产品滞销的反复“发作”,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助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突破农产品滞销困局。农产品滞销,流通环节是最大的症结,在农户为产品滞销发愁时,城市中的市民却抱怨着身边的果蔬价格太贵。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使得农户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应对产品滞销。这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掌握市场行情,及时发布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避免农户盲目跟风种植,引导农户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立足服务,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和组织农户进市场。要引导农户学会预测和分析市场,学会从热闹的交易中看到存在的风险,从冷清的市场上看到潜在的机遇。要组织生产、加工、消费的协调发展,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结构调整,建设成熟的、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搭建信息平台,掌握农产品信息,及时向农户发布,让“田里种的”始终跟随市场需求而变化;要建立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上的链条,让农产品种植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农户遇到丰产滞销问题先找媒体,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生产积极性,而且还会养成一些农户的依赖感和懒惰性。如果仅仅依靠媒体的“吆喝”和爱心人士的奉献,媒体变成了“菜场”,市民们再无私的大爱,也会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煽情消费殆尽。

  更何况,目前许多在海南进行农产品和瓜果菜种植的并不是农户,而是外来的农业产业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更应该瞄准市场、适应市场,并承担对市场对判断失误而带来的损失,而不是在产品遇到市场的冷遇时求助于媒体和社会,媒体也应明辨不被利用,滥用爱心当起企业的推销商、销售员。事实上,海南已经出现过农业产业的投资者在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打出悲情牌和“助农、帮农”旗号,利用媒体和网友销售滞销农产品牟利的“策划”。媒体和社会没有帮助应该走市场化道路的农业投资者盈利或减少产品损失的义务,更不能被利用。更有借“帮农、助农”借机牟利的一些不法之徒和沽名钓誉者,这些情况已经出现并引起人们的质疑和反感。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管是媒体还是爱心人士,在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路的时候,不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不滥用爱心扬汤止沸。否则,找媒体卖菜的农户恐怕会更多,再多的社会爱心,也救不了不懂市场的农户和失去平衡的市场。(桑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