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下文物家底摸清 共136处水下遗址居全国之首

26.07.2016  01:10

  一艘沉船带我们重回海上丝绸之路,2008年,距今800年前的南宋沉船华光礁Ι号在南海出水,让社会各界聚焦关注了海南南海丰富的水下文物遗产。然而,在南海的广袤海域中,还有数百艘像华光礁Ι号这样的沉船文物沉睡在静谧的海底。

  日前,省文体厅在上半年工作会议上透露,全省水下文物“家底”已摸清,共有136处水下文物遗址,居全国之首。这些散落在苍茫大海的遗珠,是“老祖宗”留下的珍宝,保护、发掘水下文物,让现今的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些珍宝,海南近年来不断加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量,已具备了保障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保护各个环节顺利开展的能力。

  然而,在这广袤的大海中,这些散落的遗珠怎么被发现,这些遗珠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宝贝,还有我们如何去保护它们呢?

  文物遗址怎么发现

  茫茫大海通过渔民查找线索

  不同于陆地,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寻这些散落在海底的珍宝,水下考古人员只能通过深知海域情况的渔民们探听,找寻线索。早在1974年,海南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在南海各岛礁开展水下文物调查工作,“我们通过在岛礁上作业的渔民打听水下文物的线索,例如在1999年找到华光礁Ι号的沉船遗址,就是通过谭门的渔民对海域的熟悉情况来调查。”海南省文物局多年从事水下遗产调查、发掘工作的黎吉龙说。

  找到一处水下遗址都并非易事,找寻这些珍宝的艰辛,黎吉龙深有体会。有时渔民提供的只是一个模糊的线索,但只要有一个线索,水下考古队员就要对一大片相关的海域展开水下调查,有时一队十多人,搜索好几天都没有收获也是常有的事,但只要一出海,考古工作者最少也要一个月才能回到陆地。

  水下作业有时长达9个小时

  勘察、绘图、拼接……这些都要通过水下作业完成,水下考古工作者每一次出海,都只能在船上安家。在潜水作业的过程中,有的文物遗址仅有2、3米的水深,而有的则深达30余米,“水下作业,不仅考验着水下考古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还有他们的身体素质。每一次的潜入,对考古工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黎吉龙说,他曾参与华光礁Ι号文物“出水”打捞,“水下作业的确十分辛苦,华光礁Ι号遗址水深在3至4米,我每一次入水只能呆上4、5个小时,因为在海底体温流失也会特别快。”而一些身体素质过硬的队员,则能潜入坚持长达9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资料统计,仅是华光礁Ι号第一阶段的文物发掘工作,考古队员就有55天未曾“着陆”,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

  目前,我省拥有从事水下考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已有20人拥有水下考古专业技术。

  水下文物有什么

  多为瓷器 最早可追溯到五代

  目前,这136处水下文物遗址中,已登录的水下文化遗存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有3处,即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南沙洲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浪花礁沉船遗址、玉琢礁沉船遗址。这些丰富的水下文物遗址目前完整“出水”的仅有华光礁Ι号,和珊瑚岛的部分文物,绝大多数的文物通过“原址保护”。

  正在省博物馆负责华光礁Ι号文物修复的包春磊介绍,在“出水”的上万件文物中,有瓷器、铜钱、石器、青铜器等多种材质,其中数量最多的便是瓷器,品种主要有青白瓷、青瓷、白瓷、青花瓷等,这些来自宋代的瓷器在修复后,工艺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而珊瑚岛Ι号沉船遗址则“出水”了石构件以及少量瓷器。这些文物目前在省博物馆中复原、养护。

  “我们在大量没有挖掘的遗址中发现,这些文物大多是陶瓷器碎片,时间最早的可追溯到五代。”黎吉龙介绍,目前除了华光礁Ι号外,并未在其他遗址中找到沉船的碎片。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