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加“氧”,让生命神采飞扬——海医二院高压氧科发展纪实

24.08.2021  21:28

  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与缺氧、缺血有关。而凡是缺氧、缺血性疾病,或由于缺氧、缺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都是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高压氧学科成立于1993年,该科工作人员始终如一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确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在省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神奇氧舱群,治病“多面手”

  目前,高压氧学科是海医二院特色之一,是临床一体化急救医疗康复治疗科室。科室现有医护人员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医生2名(副高中级职称各1人)、护士2人(副高中级职称各1人),技术人员2人。

  该科拥有最先进的新型高端平底方圆氧舱舱群——3舱7门氧舱(含减压舱)。氧舱整体外观浑然一体,精美别致,舱内宽敞、舒适、安全,一次治疗可以容纳40人。

  吴乾盛主任介绍:高压氧医学是近四十年才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独立医学学科,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氧气是维持人类生命及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许多急慢性疾病,虽然发病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但病理生理改变上最终都与机体缺血缺氧有关。高压氧治疗有区别于常压吸氧治疗,其主要形式是让病人进入密闭高压舱中,利用科学原理的方法,在氧舱内加压及吸氧以达到治疗目的。

  图为医护人员正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准备工作

  在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无创伤的物理性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体内的血氧含量与血氧分压。其血氧分压是常压吸氧的14倍,通过提高氧的弥散距离,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纠正机体缺血缺氧,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障碍,加速受损神经组织修复从而促进细胞有氧代谢,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同时,高压氧还兼有抑菌、调节免疫、减轻水肿、促进血管新生、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等作用。尤其对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减压病、急性眼动脉、静脉阻塞、气栓症、厌氧菌感染、等疾病治疗显著。在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急性脑梗塞、脑出血恢复期、脑外伤(脑水肿)、植物状态、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脊髓损伤、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不良、断指(趾)再植术后血运不良、放射性损伤(骨、软组织损伤、膀胱炎)、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炎)、药物及食物中毒、恶性肿瘤、神经衰弱、老年痴呆、颈椎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慢性难愈性溃疡、慢性肝功能障碍等疾病的综合治疗中,综合高压氧可明显缩短治疗疗程。

  目前,海医二院高压氧科年抢救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近100例人次,年治疗减压病200余例,年平均治疗次数约为15000次左右。

  为减压者加“氧”,呵护生命安全

  家住琼海市潭门镇的孟先生是岛内地地道道的渔民,“水下作业”早就习以为常。而就在这个月,“身经百战”的孟先生在出海捕鱼的过程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为了保证早上海鲜市场有新鲜的海产供应,凌晨1点,孟先生便乘坐自家渔船出现在海平面之上。像往常一样,穿好潜水服,戴好氧气罩,确认一切就绪的孟先生一头扎入海中。随着重力的作用,孟先生戴着长长的氧气管潜入水下。突然,孟先生感到呼吸明显不畅,意识模糊的他很快就陷入了昏迷状态,此时的孟先生已经潜入到水下12米的深度。原来,在孟先生下水不久,长达十几米的氧气管因为剧烈的晃动在水中打了死结,造成水下人员氧气传输受阻。水下十几米严重缺氧、意识昏迷的孟先生万分危急!在持续一分多钟后,船上渔民同伴察觉到了水下的异样,为了救出孟先生,同伴大力拉起氧管,但是他们缺乏医学知识的同伴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迅速将他从水下十几米的深度拉回水面,经过几分钟的简单抢救,孟先生逐渐恢复了意识。但随之出现的是双眼视力模糊,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下肢无力,无法抬起。直到这时,同伴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随即迅速拨打了海上报警电话转接琼海市人民医院120急救。

  很快,孟先生被急救车送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当日值班医生仔细观察及详细问诊后,认定患者符合突发性缺氧指征,并安排影像学CT检查来进一步确认病情,同时联系本院高压氧科值班医护人员并启动绿色通道紧急抢救。

  接到消息后,高压氧吴乾盛主任带领值班医护人员迅速反应,根据影像学结果和体查分析判定,患者属于突发急性减压病(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并伴有急性双眼视网膜静脉阻塞。

  吴主任清楚,对于孟先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死神一步步逼近,争取时间挽救生命已是当务之急。科室人员迅速安排高压氧舱、配置设备参数,几分钟后,孟先生就被紧急送至高压氧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幸运的是,在持续施加6个大气压环境下,经过五个半小时的高压氧治疗,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推开舱门的孟先生意识已经完全恢复,甚至可以自行走出诊室。通过后续几天的高压氧治疗,患者双眼视力也逐渐恢复正常。

  高压氧科吴乾盛主任特别强调:“减压病是潜水员在水下高气压环境停留一定时间后,回到水面常压环境过程中,因上升减压幅度过大、速度过快,溶解于肌体的气体来不及随呼吸排出体外,而在组织和血液中形成气泡引起的一种疾病。一般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有时皮肤出现癍疹或“大理石”斑纹,严重的可出现气促,引起心血管系统循环障碍和低血溶量性休克。甚至会突然丧失知觉、呼吸、心跳骤停、造成猝死过程。当前正值我国南海海域开渔期的第一周,随着为期三个月的禁渔期解封,大量渔民朋友奔赴大海进行渔业捕捞,但请广大渔民朋友们注意:在潜水作业中千万要关注操作安全,避免因为赶工赶时而引发危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图为高压氧科氧舱舱群

  为中毒者加“氧”,点燃生命希望

  2021年5月30日凌晨1点50分,高压氧科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诊科电话:33岁的郑某因在密闭室内燃烧蜂窝煤和木炭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已陷入昏迷,需立即进行高压氧治疗。

  接到通知后,医护人员严阵以待,迅速布置相关抢救计划,启动绿色通道,与相关科室人员默契配合,仅用时13分钟,就把患者郑某推入高压氧舱内进行空气加压吸氧治疗。

  当日值班医生回忆说:“患者病情十分危急,接到患者时,血气分析COHB(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已经达到46%,属于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情况不容乐观。我们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并送患者入高压氧舱治疗。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吸氧,患者逐渐苏醒且意识恢复正常。细心的值班护士发现,苏醒后的郑某对自己中毒情况毫不关心,态度消极,神情暗淡。经过询问得知,因为生活压力所迫,年仅33岁的郑先生选择在出租屋内通过点燃蜂窝煤和木炭的方式来结束自己一生。”

  事后,海医二院高压氧科医护人员对郑先生进行了善意的劝导:生命可贵,不应被轻易放弃,正视困难、面对人生才是正确道路。

  从鬼门关走过一回的郑先生态度有所好转,心态也逐渐缓和,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后,已经顺利出院,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高压氧科吴乾盛主任强调:“当密闭空间内的燃烧固体物质,比如蜂窝煤、木炭、天然气,这些物质燃烧时释放CO物质,人体吸引就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而所有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都是使自己处在密闭的空间里洗澡或烤火所导致。从科学上来解释,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率比氧气大240倍,而分离速度要比氧气慢3600倍,也就是说,一氧化碳比氧气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所以才会出现中毒快的情况。当吸入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浓度达到50%以上时,就会出现‘闪电性中毒’,等感觉到不适时患者已经没有力气开门求救。重度中毒者导致神经系统会迅速昏迷,最后因脑水肿、呼吸衰竭死亡。所以一旦出现一氧化碳中毒情况(要注意预防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时间60天内安全期),要迅速开门窗通风,但要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同时解开中毒者领扣、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发生呕吐,还应尽量将中毒者保持侧卧位,防止发生窒息。如果在通风条件差的环境内感觉到头昏、意识不清、恶心等症状时,应首先考虑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患者应尽快送到有高压氧舱治疗条件的医院就医,以减少相关后遗症的发生。”

  齐心济众,走上有“氧”人生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随着海医二院医疗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高压氧科将以高效救治与推广防治为出发点,一方面,配合本院急救单位与国家南海救援队展开多方面合作,借助国家平台,利用海医二院多条绿色急救通道,为国家南海救援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借助公众效应,为岛内海上工作人员包括渔民、潜水教练、救援打捞等多行业多工种就业人员提供定期保健、加压训练、应急科普等规范化培训与服务。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发病不慌,科学救治。

  同时,海医二院高压氧科吴乾盛主任特别提醒:“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在南海地区突发危险情况,请第一时间拨打中国海上救援电话95110,海医二院多条绿色抢救通道、急救直升机及高压氧科医护人员将24小时为您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生活的道路上也许总有坎坷,也许布满荆棘,但不要畏缩胆怯,正视前方才能找到方向。砥砺奋进廿八载,扬帆起航再出发,为健康加“氧”,让生命神采飞扬,海医二院高压氧科全体医护人员胸有成竹,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