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母瑞山 革命根据地保存琼崖革命火种
旧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操场遗址。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翻拍
新位于定安县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摄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的红军潭景色。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摄
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在两旁绿韵汩汩的山林和丘陵簇拥下,向着母瑞山最高峰南牛岭的山脚延伸。
这青山邈邈葱茏染翠的地方,谁曾想,80多年前竟是个“红”透了的世界。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琼崖独立师师部等琼崖党政军三大机关先后迁进此地,把溪流潺潺的滑沟一带变成了当局眼中钉肉中刺的“共产党‘大窝’”。
遥想当年,这条红色小道一定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革命者川流不息,到此传达指示、汇报工作、分析形势。他们带着一颗红心来,带着一份希望去。
这样的红色小道何止一条、两条,在方圆上百平方华里的母瑞山,在80多年前两个特殊时间段内,一条条红色小道星罗棋布、互联互通,成为共产党人与敌周旋战胜艰难险阻的生命通道,两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这些火种越烧越旺、越烧越大,直至湮灭黑暗,照亮全琼。
巍巍青山铭记不朽英魂
落日西沉,当苍茫叠嶂的母瑞山披上夜色,山中深林却有一处灯火通明。远远传来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唱腔,以及时不时的叫好声和掌声。
这林海深处的快乐时光,来自红军大礼堂,一间茅草搭建的简陋棚子,红军剧团的10多名演职人员自编自演,常常在这里为根据地军政民烹制琼剧大餐。
“在紧张的军事斗争之余,根据地的建设有条不紊。”定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崔开勇说,母瑞山根据地办了军械厂、医院、印刷所、粮食加工组、缝纫组、商店、剧团等,因陋就简,满足军民物质精神需求。
中瑞农场母瑞区第三队退休职工马志文家,距离红军大礼堂不足百米,老人没事的时候常去看看,可是静静的遗址上种满了庄稼,“只有一块纪念碑,什么都没有了。”
回望前尘,踪影难寻。风过处,林木萧萧作响,惊起飞鸟数行。
然而纵然岁月流逝,那一段铁马金戈的历史,已永远地定格在这片红色的土地。
这边,根据地刚刚获得片刻休整,剧团的乐器余音未了,那边,国民党当局的飞机和大炮迫不及待,轮番上阵,妄想攻进母瑞山,端掉共产党的“大窝”。
那是1928年,广东国民党蔡廷锴师和谭启秀独立团对琼崖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是年冬,土地革命转入低潮,琼崖上空乌云密布。琼苏领导人王文明率领红军及革命群众数百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母瑞山转移,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
红军得到发展壮大,引起了敌人的恐慌。1932年8月,国民党对琼崖苏区展开了第二次“围剿”。从此开始,直到1933年4月,在琼崖革命最为艰苦的8个多月里,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红军队伍辗转母瑞山,创造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奇迹,第二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
听,耳边阵阵山风,那是红军在奔跑吗?看,脚下山石殷红,那是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吗?
母瑞山有个叫青龙潭的地方,崖高石坚,水流淙淙。当年,红军战士经常在这里淘米、洗澡、汲水。而这温馨的生活场面没有持续多久,便上演了一个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壮烈的故事。
1932年秋,敌人攻入母瑞山后,10多名红军伤病员且战且撤,最后弹尽粮绝,被步步逼退到潭边。为了不被活捉受辱,勇士们怀抱钢枪从石壁上纵身跳入潭中,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潭水,顺流而下……
此后,当地人把青龙潭叫做红军潭,流传至今。
巍巍青山,长埋铮铮忠骨,涓涓绿水,铭记不朽英魂。当我们无忧无虑享受幸福生活时,是否自问,幸福怎么来的?是用鲜血换得,是用生命换来!
林海低吟为生命顽强而歌
行走母瑞山,挂满枝头的野果随处可见,上山干活的农民不时遇上。然而,把时光拉回80多年前,“当时的母瑞山基本设施已荡然无存,战士们完全与世隔绝。”崔开勇这样判断。
在第二次“围剿”中,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将红色村庄划为“无人区”,对母瑞山进行层层包围,还放出猎狗进行搜山。
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琼崖特委决定,红军主力向乐会转移;冯白驹和琼苏政府主席符明经带领特委和琼苏政府机关以及警卫连100多人继续留在母瑞山坚持斗争。饥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饿到什么程度?饿到前胸贴后背,饿到走不动路,饿到坐下再也站不起来。
在山上的8个月,100多人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有时甚至10多天都吃不上一碗稀粥。
很快,米饭就吃不上了。红军开始挖山薯、摸鱼虾、摘树果,掏鸟蛋、采蘑菇、掘竹笋。当这样的食物也不容易找到时,芭蕉心、百花菜、革命菜便成了基本口粮。
营养严重缺乏。长期靠没油盐的野菜充饥,很多人患上了水肿、痢疾、疟疾、夜盲症,个个脸黄嘴尖,眼凹颧突,满身长虱,长发披肩,形似山中野人。
8个多月中,包括红军主力在内,有多少人是饿死的?没有确切的统计。在中瑞农场水坡5队22段的路边,当年有棵大榕树。就在这棵树下,有9位饥饿的红军坐下休息,再也无力站起来。在红军军械厂,50多名技工全部饿死,红军医院的几十名伤病员也难逃同样的厄运。
没有地方住,今晚睡在石洞里,明晚又睡在密林之中。
冷得睡不了,只好烧热野芭蕉叶,一张铺在地上当席子睡,一张盖在身上当被子用。
身上衣服烂了,只好穿树叶、树皮,遮挡住人的尊严。
头发长了,便躺在地上,将头发放在树根上用砍刀砍短。
台风来了,躲无处躲,便在雨中抱在一起互相取暖……
这是一段怎样艰苦的岁月?母瑞哀伤,林海低吟,为这群了不起的生命泣血而歌,为这些响当当的铁骨卓尔不群。
火种不灭母瑞山精神永驻
艰苦卓绝的8个多月,200多个日日夜夜,因了同一个信仰、同一种追求,仅剩的20多位革命者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叛变。
当1933年的春天到来,杜鹃花、山稔花、金银花、木棉花、扶桑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漫山遍野时,4月初,冯白驹带领这支25人的队伍,经过三天三夜的昼伏夜行,终于回到他的家乡琼山长泰村。
“母瑞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在琼崖坚持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战斗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省党史专家邢诒孔认为,在琼崖革命处于最艰辛、最危险的时刻,它保存了中共琼崖党政领导核心和骨干,使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此坚强的意志、如此坚定的信念,世所罕见,可歌可泣,成为激励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军民继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从此,琼崖革命有了新的转机。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领导,组建琼崖特委新的领导核心,召开特委临时会议,分析经验教训,研究部署新的武装斗争。
在琼文地区,特委秘密开展恢复工作,打击反革命嚣张气焰。在琼西南新区,成立琼崖西南临委,恢复琼西南革命工作。在东部地区,恢复了以六连岭根据地为中心的革命工作……至1937年7月,全琼13个县已恢复和建立了7个县委、3个县工委和西南临委。
母瑞山保存的革命火种,在全岛又熊熊燃烧起来!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有三株绿植,长势很好,园长王学广把它们看做纪念园的活教材,精心培育。
摘下一片叶子咬一口,一股苦涩顿时溢满舌头。王学广一遍遍告诉来访者,这是革命菜,救了很多人,功劳很大。
王学广在母瑞山地区工作了50多年,先是当老师,再当校长,退休后志愿到纪念园当义务讲解员,至今已14个年头。“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因为母瑞山是一片红色热土,让我留恋,让我敬重。”他说。
每有参观者到来,王学广都热情讲解,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深深感染打动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有人流下热泪,有人使劲鼓掌——
“眼泪和掌声说明,母瑞山精神永不褪色、永放光芒。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讲,把母瑞山火种传递下去。”王学广动情地说。
红色名片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于1996年落成于定安县国营中瑞农场场部西南,原址为琼崖红军操场司令台遗址,总建筑面积5394.6平方米。纪念园中央耸立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王文明主席、冯白驹将军的两尊身穿红军服、佩带手枪的铜像,高3.5米。母瑞山根据地曾两度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为琼崖人民坚持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琼崖革命的摇篮。纪念园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专家连线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邢诒孔:
母瑞山是海南的“井冈山”
母瑞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次革命低潮为琼崖革命保存了革命火种,被誉称琼崖革命摇篮,海南“井冈山”。
母瑞山,位于定安县南端,方园一百多公里,是五指山向东北伸延的一座山脉。这里山岭连绵、古树参天,峡谷急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周围有汉、黎、苗族杂居的二十余个村庄,居民千余人。九月暴动前后,王文明等在母瑞山附近的定七区活动过,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这里又是定安、琼东、乐会的交界处,国民党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
王文明、冯白驹领导红军两次上母瑞山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两度保存革命火种,确保了琼崖革命红旗不倒,铸就了母瑞山革命精神,这就是坚定信念、坚忍不拔、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母瑞山精神和井冈山精神一样,是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新海南,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今天,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母瑞山精神的光辉照耀千秋万代!
红色遗址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定安县中瑞农场
留言簿
无愧革命“摇篮”
我从事党史工作数十年,半辈子投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为有母瑞山这块红色热土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这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琼崖特委创建的中心革命根据地,曾两度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为琼崖人民坚持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无愧为琼崖革命的摇篮。
——定安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崔开勇
为母瑞山一直讲下去
退休至今,我在纪念园义务讲解已14年,不记得为多少人讲解母瑞山光辉历史了。最多一次是有一天讲了16场,虽然口干舌燥、疲劳之极,但是为了传播母瑞山火种,传递母瑞山精神,这点辛劳不算什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参观者听得都很投入,看得很认真,很多人真情外露,泪流满面。他们深深地感染了我,因此我也讲得分外投入。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王学广
母瑞山精神不能忘
我很崇拜红军,那么艰苦的年代居然坚持了8个多月,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叛变,值得现在的人好好学习。
现在时代好了,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千万不能忘记革命,不能忘记母瑞山精神,应该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
——中瑞农场母瑞区第三队退休职工马志文(记者胡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