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暴跌四面楚歌 朴槿惠“退居二线”还能反转局势吗

07.11.2016  18:28

  “闺蜜门”丑闻在韩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政坛地震对朴槿惠的打击堪称致命:支持率遭遇断崖式下跌,民众高呼对其展开调查弹劾,在野党穷追猛打,就连执政党内部也有部分成员倒戈“反朴”……事件愈演愈烈,在进退维谷的局势面前,“退居二线”的朴槿惠还有多少路可以退?在余下的一年多的任期内,朴槿惠能否安然过渡、反转局势?

    11月5日,在韩国首尔,民众手举标语参加游行。当日,韩国民众在首尔市中心举行集会活动,要求总统朴槿惠下台。据韩媒报道,警方估计实际参加当晚集会的民众约有4.5万人。根据韩国民调机构“真实计量器”3日公布的民调结果,受“亲信干政”事件影响,55.3%的受访者认为总统朴槿惠应下台或被弹劾。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四面楚歌 朴槿惠陷入“绝境”?

  自“闺蜜门”浮出水面以来,朴槿惠的支持率一直跌跌不休。民调机构盖洛普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朴槿惠的支持率已经跌至5%,创下历任韩国在职总统史上最低支持率。

  在失去民心的同时,朴槿惠还面临着“朝野交困”的窘境。虽然朴槿惠希望通过“洗牌”缓解不利局面,改组总统府后又提名金秉准为新总理人选,然而见效甚微。在野党对朴槿惠依旧不依不饶,因为对于在野党来说,只有让此事长时间发酵,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攻击朴槿惠和新国家党的“黑料”,最大限度争取竞选资源。

  另一方面,“自家人”新国家党在此关头不仅不帮衬,还阵前倒戈。目前,新国家党内已经出现要求朴槿惠退党的声音,甚至有议员将她称作该党继续前行的“沉重负担”。这反映出执政党面对明年大选,欲与麻烦缠身的朴槿惠撇清关系的心态。

  朴槿惠似乎只能孤军奋战。在4日发表的对国民讲话中,朴槿惠表示,就“亲信干政”事件向国民谢罪,如果国民提出要求,为查明真相她将诚实地配合检方调查。这是“闺蜜门”曝光以来朴槿惠第二次在国民讲话中致歉,然而,朝野上下似乎对这一“悲情牌”并不买帐,要求调查甚至弹劾朴槿惠的呼声不断增高。

   退居二线” 朴槿惠还有多少退路?

  在朴槿惠对内阁和总统府进行一系列人事改组之际,青瓦台发言人称她将在国内事务上“退居二线”。然而,“闺蜜门”风波之下,“中立内阁”难产,执政党内部分裂,民众对政治体制丧失信心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朴槿惠“退居二线”后还有多少退路?

  退路一,把一部分权力交给自己钦定的总理,这对于朴槿惠来说是上上策。在韩国,总统出事总理埋单并非新鲜事,“弃车保帅”也是无奈之举。不过,朴槿惠想任命的新人还得国会同意。然而,现在执政党内都有人公然“反朴”,再加上毫不留情的在野党,这条路未必行得通。

  退路二,仅存总统名义,实则被架空。这是对手的上上策。韩国朝野目前在大方向上有个共识,就是组建一个“举国内阁”。这里既有朴槿惠和执政党的人,也要有在野党的人。不过,既然架空了总统,总理谁来当就成了各党眼下争抢的肥肉,变数还很大。

  退路三,主动辞职。目前看这种可能性较小。朴槿惠一旦辞职,丧失总统身份保护,很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调查,甚至牢狱之灾,她的新国家党也会受牵连。而选择继续死扛,朴槿惠即便接受调查也能控制一下程度或范围。这至少为她反转局势,乃至为任后布局留下一个机会。

   晚节不保” 朴槿惠步多位前任总统后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数位韩国总统因种种丑闻“晚节不保”。朝鲜半岛专家王生表示,韩国独特的国家扶植大企业的运行体制、清算性的政党制度以及人情文化的错综复杂都导致了总统“善始不善终”。

  依靠国家扶植的大企业是韩国的经济支柱,比如说三星、现代等,这就造成政商勾结,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即使总统本人清廉,大企业为了获得利益就会从总统的亲戚、朋友下手,攻破亲属的“堡垒”,最后把总统也拉下水。

  韩国过去数位总统都难逃这一劫。比方说,全斗焕的弟弟非法敛财,卢泰愚的女儿走私外汇,金泳三的儿子因贪污被捕,李明博的兄长涉嫌受贿,即使被誉为“清廉先生”的卢武铉,其妻子也因索贿受贿而被调查。

  对于韩国总统来说,似乎“独善其身”并非易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朝鲜半岛研究专家方秀玉表示,朴槿惠就任总统之后,多次强调自己与往届总统不同,在家人和亲属方面非常干净。但现在看来她也未能免俗,被闺蜜钻了空子。

  此次“闺蜜干政”事件中,与朴槿惠“情同姐妹”的崔顺实涉嫌利用与朴槿惠的关系,迫使各大企业向自己掌控的Mir财团和K体育财团出资等多个案件。目前,崔顺实已被逮捕,虽然朴槿惠并未直接涉及贪腐问题,但要证明自身一清二白也并不容易。韩国新任国务总理金秉准在记者见面会上公开表示,可以对朴槿惠进行调查。

  “闺蜜门”事件可谓是踩在韩国“密室政治”的阶梯上,不仅使权力隐疾的冰山浮出水面,也使朴槿惠本人四面楚歌。回顾往昔“难得善终”的多位韩国总统,朴槿惠是否会步其后尘还是一个未知数。(编辑:董小娇 稿件来源:新华网、中新网、国际在线、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