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俄罗斯绘画史:流变中的静谧之美

16.12.2019  22:17

  记者 梁君穷 徐慧玲

  12月10日,俄罗斯国立列宾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列宾美院)油画展在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今日艺术汇启幕,画展免费向公众开放至12月15日。作为2019年俄罗斯文化周的一项重要活动,此次油画展让三亚的市民游客通过30幅风景油画精品欣赏到俄罗斯风景与艺术之美。

  本次画展精选4位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包括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列宾美院油画系主任秋文·亚历山大·瓦连京诺维奇,列宾美院教授、现实风景绘画大师佛明·尼基塔·彼得洛维奇,列宾美院青年教师马克西姆·莫尔古诺夫·弗拉基米洛维奇,俄罗斯联邦荣誉艺术家、教授伊万诺夫・亚历山大。

  俄罗斯风景油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列宾美院更在全球的美术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回溯列宾美院与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发展历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俄罗斯油画艺术的传统,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两国的文化交流。

   列宾是全能绘画大师

  列宾美术学院始建于1757年,原名圣彼得堡艺术学院,曾更名为皇家美术学院。200多年来,列宾美院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绘画大师,包括列宾、苏里科夫、库因芝、希施金等等,但要谈论列宾美术学院的历史,一定绕不过去的就是列宾,全名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1844年,列宾出生于乌克兰哈尔科夫省的一个小城中,15岁便成为一名专业的圣像画师。l864年在圣彼得堡艺术学院学习。1873至l876年间游历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美术。1878年,列宾加入当时俄国正当潮流的巡回展览画派。

秋文作品《伏尔加河的月夜》。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一幅代表作,也最能体现他中前期的创作风格与思想。画中描绘了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11位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地向前挣扎。揭露了当时在俄国沙皇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

  其实列宾是一位近乎全能的绘画大师,他创作的视野十分广阔。在各类绘画题材上也都有出色的创造。在列宾的绘画中,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里,每件作品都讲究独特的构图和富于个性的色调。对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有机统一追求,让列宾的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

  《意外归来》是列宾所创作的一幅反映革命题材的重要作品,完成于1888年。这幅画并未直接描画革命者进行斗争的场景,而是匠心独运,展现了一位革命者刑满后返回家中,家人事先并不知道他的归来,在他意外迈进家门时那充满戏剧性的瞬间。

  列宾晚年表现出了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厌倦和迷惘,进而去追求脱离现实的“纯艺术”,导致后期的创作风格也有变化。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在去世不久后,被苏联官方树立为批判现实主义画家的模范典型。上世纪40年代,皇家美术学院因他而改名为列宾美术学院。

佛明作品《俄罗斯新景》。

   一次“决裂”造就一个伟大的画派

  1863年的一个冬日,皇家美术学院正在举行宣布大金质奖绘画比赛题目的隆重仪式,比赛规定参赛者必须以《瓦尔加拉宫的宴会》为题作画。此时,一位身材消瘦、脸色苍白、留着稀疏短须的青年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对院长说:“我们曾多次请求学院批准我们各自按自己的意愿创作画面,我们希望把自己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位青年便是克拉姆斯柯依。不出意外地,学院委员会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克拉姆斯依和另外13位皇家美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决定退出大金质奖绘画竞赛,以对抗脱离现实的学院派艺术。一个重大的艺术流派——巡回展览画派也由此发端。

  1865年,这14名青年学生组成了美术家合作工厂,每当夏天,他们离开首都(圣彼得堡),到民间去写生作画;每当冬天,他们从事新的创作,并且热烈地讨论大家关心的题目。1870年,俄罗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立,协会宗旨是把艺术作品送到首都以外的地方去展览,让更多人能够欣赏艺术作品,打破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美术、左右评论的状况。

  巡回展览画派在肖像、历史、风俗、风景画等方面均有不俗的建树,它以深入生活、面向大自然的创作纲领,表现人物大多乡土气息浓厚、性格鲜明。巡回展览画派中有许多作品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挖掘人物心理状态,表现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列宾、苏里科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画家。

  巡回画派艺术家提倡在创作思想上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美是生活”“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因为自17世纪末彼得大帝改革效仿西欧后,在艺术层面,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相继成为俄国艺术潮流,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却鲜有艺术家去关注。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到1923年结束,存在了53年,其间举办过48次展览,展出地点遍及俄罗斯各地,开创了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潮流,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与支持。

莫尔古诺夫作品《松树》。

   俄罗斯当代绘画隐去集体化图式

  《金秋》《伏尔加河的月夜》《孤舟蓑笠翁》……在秋文·亚历山大·瓦连京诺维奇此次参展的作品中,既有描绘俄罗斯风情的佳作,也有借鉴东方写意之美的作品,虽都为风景画,但作品的风格却更为多样。

  俄罗斯的艺术历史,一直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而发生转变,每次社会转型的烙印都深深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

  十月革命后,苏联美术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被消解,而转为歌颂、赞美为特征的、积极的、向上的艺术主导思想,集中表现恢宏场景、英雄形象、革命领袖形象的艺术形式。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后,俄罗斯的当代绘画仍有昔日理想主义的色彩。但集体化的图式正在逐渐隐去,更为多元化的艺术语言,正让古老的俄罗斯绘画艺术重新踏上国际艺术的舞台。

  不再求真实的远山、白云,水面、青草都带有几分写意的味道,而一叶孤舟与一人独钓,更兼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作为世界著名油画大师梅尔尼科夫的弟子,秋文·亚历山大·瓦连京诺维奇此次展出的作品《孤舟蓑笠翁》,与其师在风景画中以色彩来抒情的特长已明显不同。

  当代列宾美院的画家们不再拘泥于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善于创新,在相对开放的语境与文化交流的环境中进行艺术思考。当海南日报记者询问青年画家马克西姆·莫尔古诺夫·弗拉基米洛维奇时,他直言:“我的作品没有风格,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定义为哪个流派去解读。

莫尔古诺夫作品《罂粟与黑麦》。

  而在风景油画的空间处理上,一个变化是放弃了透视原理产生的纵深空间,压缩了客观物象的空间透视,画面视觉整体呈现是平面化的空间。

  如此次展出的佛明·尼基塔·彼得洛维奇的作品《俄罗斯新景》,他不再强调对自然形状的真实再现,而只是把相同明度不同色相的颜色和形状归纳到画面上,让画面看似一个整体,又有色彩变化,画面空间用色彩关系把客观物象空间透视压缩,产生平面化画面视觉,形成绘画的平面化空间形式。

  (本版图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