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如何突围

02.09.2015  11:2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馆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央启动了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我市有五个县市区的档案馆纳入了“十二五规划”,有两个馆已投入使用,另有两个在建。真可谓是档案馆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长期以来,档案局与保密局是邻居,是兄弟,具有神秘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档案馆越来越开放,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多少有点相似,均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属性,均有文化教育的成分。近年来,巴渠大地上拔地而起的有图书馆、巴山书画院、博物馆、汉阙博物馆、天然气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红军文化陈列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日新月异,星罗棋布。而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舍陈旧,资源匮乏,馆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下,一不小心就有被挤出的危险。
  从全国范围看,如上海图书馆,以中心图书馆的建设这种模式,把区县、大学、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整合成分馆,延伸为上海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享受一卡通的服务。毋庸置疑,这是上海这座大都市城市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大好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大餐。对档案馆不仅无损,还大有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而博物馆、纪念馆的大规划大发展,的确对档案馆是挑战,如今在上海气象博物馆里展出的1872年时的徐家汇观象台法图传教士留下的东亚第一张天气图,实际上就是原来气象档案馆的藏品,是极其重要的档案文献,如今变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随着行业博物馆的兴起,一批部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将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我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的诸多展品均出自于万源市档案馆。如果从法理上讲,档案馆成立比起图书馆、博物馆要早很多,档案立法也要早很久,可惜档案部门多年来一直在不确定中游移徘徊。比如,国家综合档案馆,如何为综合?怎样综合?与其他各类专业档案馆如何定位等次,看上去很明确,但具体操作又不明了。
  从省内看,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博物馆,省委省政府把天府广场这寸土寸金的位置拿出来修过,无论其规模,地理位置,还是现代化的程度,其影响力均比现在的省档案馆要显耀得多。
  “5·12”汶川地震之后,我省在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档案史上一道世界难题,不少抢救的设施设备却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台。但是,随着大救援的结束,灾后重建的迅速崛起,一批极具震撼力的地震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很多的藏品本应是档案珍品,由档案馆来展示的,可惜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同样,档案馆必须依靠档案资源才能“富馆”。然而档案资料的接收征集面临社会需求的严峻挑战,社会征集十分滞后。例如达州市档案馆近年来征集了不少的家族谱资料,已经引以为豪。据资料记载,上海市图书馆藏有12000卷,约10万册家谱,使上海市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我们一直以为,红军文化档案资料是我市一大亮点。最近,我去了一趟毗邻的平昌县,该县在城后佛头山上,打造了中国工农红军标语团。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标语团收集了中国工农红军所到过的地方,留下的所有标语,均复制成展品,其规模、气势在全国也不算少,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都令档案馆刮目相看,无法比拟。
  还需一提的是,民间博物馆,风兴云涌的民间收藏活动,对档案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面对这些咄咄逼人的挑战,档案馆虽然不必庸人自扰,档案馆的优势依然存在,自成体系的接收渠道基本稳固。但是档案馆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如何突出重围,这些均是摆在全国档案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档案馆要风生水起,要在特色立馆、资源活馆、服务兴馆上下功夫,紧跟时代步伐,加快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搞好智能档案馆建设,提升“五位一体”功能,奋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档案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资源强档的理念,扩大接收渠道,增强接收的能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去火热的改革大潮中去寻找答案。档案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特色立档的理念,除了传统的档案藏品外,还需要有特色,越是有特色,越有影响力,越是能持久。档案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开放治档的理念,由开放促发展,由发展促升级,有丰富的馆藏,有极具特色的藏品,档案馆走出深闺,摆脱围困的日子就不远了,档案馆的明天就会越走越宽,档案人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

     

  (作者系达州市档案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