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政府给国企保护性补贴造成收入分配差距

28.03.2015  16:30

      时间:3月27日20:30-21:30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东屿宴会大厅A

      主持: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

      嘉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林毅夫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林毅夫

      03-27 20:59 杨燕青: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主持今天晚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博鳌对话,我想大家今天也都是因为我们这个对话的主角,大家期待和他进行一个深度交流,所以大家来到了会场,欢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教授。今天我手上有一本书《中国的奇迹》,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件特别特别开心的事,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第一版是出版在1994年,1994年的时候我正好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一年级,读经济学,当时正好是整个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本书当时是整个过渡经济学和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其中一整套丛书中重要的一本,当时这本书彻底改变和塑造了我们那一批年轻的经济学学子的整个理论框架和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不仅影响了我们分析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也为我们未来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看待和展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而且是非常能够站得住脚的框架。我这个完全是个人的解读。超出我个人的非常短的视角来看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甚至展望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这本书又非常完美地契合了过去,也契合了未来,我就不花更多的时间讲这本书的内容了,还是从一点点的问题开始,请林老师跟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非常厚重的理论框架以及非常完美的理论体系。从一个最直接的问题问起,这本书事实上是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到2015年在购买力平价的意义上,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最晚到2030年,按照汇率的直接换算的比价关系,中国也会超过美国。在1994年的时候,大家觉得这完全是个天方夜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预测是一个奇迹。《中国的奇迹》也是一个奇迹,这些奇迹最后都成为现实,今天我们把所有这些奇迹放在一起,来探讨我们这个奇迹背后的内生的逻辑究竟是什么,所以第一个问题从增长的奇迹开始,林老师,为什么你们当时的预测经过了20年的检验,最后成为现实,而且这个预测是对的?

      03-27 20:59 林毅夫:当时的预测是根据我们分析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机制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经济增长代表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是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一点不同,因为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它的产业,都是在世界最前沿的,所以它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必须自己发明技术,自己发明新的产业。作为发达国家,它平均的增长率大概在2.5-3%之间,发展中国家同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它是在国际的技术产业链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无非讲的是我下一期生产的时候,我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我下一次进入的产业它的附加价值比现在的产业的附加价值高。

      03-27 21:01 林毅夫:但是它可以参考,它可以借鉴,它可以引进,它可以消化吸收。从理论上讲,它的成本和风险会比发达国家小多了。如果懂得利用这个优势,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我们在90年代初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这个道路走的。沿着这个道路,就要参考其他沿着这条道路发展比较好的其他经济体,他们的平均增长率怎么样。如果是走这条道路,经济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多少?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我们预测是2015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会超过美国。当然,我觉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从1994年以后这20年来,基本上发展的道路、轨迹是跟我们这本书里面的预测是相同的,所以我们的预测才能准确。

      03-27 21:02 杨燕青:我们非常开心的是这本书的奇迹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个奇迹也实现了。所以两个奇迹完美结合在了一起。事实上这本书除了预测之外,更加强有力的一种逻辑和理论的力量是它的理论框架,这本书事实上是把要素、禀赋加上政府的发展战略,加上企业的自身能力,三者进行完美结合,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林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大致讲讲这个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事实上支撑了前面的数据模型,最后成立了一个理论框架?

      03-27 21:02 林毅夫:这本书里的三个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跟企业的自身能力,确实是这本书对发展理论的一个贡献。什么叫要素禀赋?指的是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在每一个时点上所拥有的资本的总量,劳动力的总量,自然资源的总量。当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这三个要素,但是程度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一定相对来讲资本是丰富的,劳动力是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它的资本一定是相对短缺的,那么,劳动力或者是自然资源一定是相对丰富的。我们知道相对丰富的资源要素它的价格就相对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它的价格就要相对高。这就代表了什么?代表了这个要素的相对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要素的相对价格不一样,就导致了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它具有比较优势。

      03-27 21:09 林毅夫:可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是会不一样的。这本书把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什么给内生化了,这是我们这本书后来我提出的新经济学里面最重要的理论切入点,一个完全新的视角,这个视角,除了做贸易的人之外,基本上是没有这个视角的。但是,我们这本书希望用这个视角了解这个发展的过程。第二,经济要发展,如果真正把你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当然一方面要有市场,第二方面还要有政府。政府决定的发展战略,它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如果不符合这个国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它要发展的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就没有竞争优势。它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就会没有自生能力,如果你要发展起来,就要保护,就要导致一系列的扭曲。如果发展的产业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有自身的能力,在市场上就会有竞争力,如果有竞争力,就能占领很大的国内国际市场,资本就会积累。资本积累以后,资本就会从相对短缺变得相对丰富,反过来讲,劳动力会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在这种状况下,当然就要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在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你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也必须克服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它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政府就应该扮演因势利导的角色。这是我在这本书里面最早提出这么一个观点的。

      03-27 21:09 杨燕青:从这个角度,我们的要素禀赋可能是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经济发展战略或者一个短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中长期的经济发展的所有的战略的最核心的基础,大家可能要问,我们经过改革发展的20年,整个中国的要素禀赋和20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又应该做怎样新的选择?

      03-27 21:09 林毅夫:从战略的层面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但是,你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你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就会不断地变化,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在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与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大陆,而且还是撒哈拉沙漠的大陆,平均人均GDP的三分之一都还达不到。在我们中国你可以想象,一定是劳动力相对非常丰富,资本极度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什么,一定要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