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27.01.2016  08:35

  新的五年,新的蓝图;新的五年,新的征程。在26日举行的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的《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隆重出台。

  这是一份主要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多规合一”改革要求,着重阐述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十三五”时期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本届人大会议的闭幕大会上,省人大代表将代表全省900多万人民,对草案进行表决。

  应本报特邀,草案起草小组相关负责人、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解读,带着我们一同感受和触摸未来五年海南发展的新脉动。

   7个新变化

  草案:“十二五”期间,国际旅游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解读:“十二五”是全面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历史时期,这可以用7个新变化来印证。

  首先,经济发展实现新提升。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0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818元,年均增长9.5%和8.4%;固定资产投资3355.4亿元,年均增长2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7.7亿元,年均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5.1亿元,年均增长13.6%。

  其次,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6.1:27.7:46.2调整优化为2015年的23.1:23.6:53.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占GDP的比重提高了7.1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1%,提高5个百分点。

  再次,生态环境建设又有新进展。修订保护林地、土地、海域、水源等法规,立法保护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实行森林公安垂直管理,取消中部生态核心区4市县GDP考核。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森林覆盖率达6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9%。

  第四,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成为全国试点,行政审批制度、农垦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国资国企、农村金融、教育等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增添新动力。环岛高铁、洋浦大桥、昌江核电首台机组、海南300万吨LNG站线、红岭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中线、横线和文博高速公路、海口美兰机场二期扩建、三亚凤凰机场三期改扩建、博鳌机场、跨海联网二回工程、南渡江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建。

  第六,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新提高。保持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总支出的70%以上,海南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8.1%。保障房建成23.7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6.8万户,解决14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5.2万人。

  最后,社会治理显现新成效。依法加强对土地、岸线、海域、海岛、矿产等公共资源的规范管理。稳步推进三沙政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乐东之变”和“学乐东、见行动”产生全国影响,鹦哥岭青年团队树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标杆。

  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海南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海南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海南生态品牌擦得最亮、美誉度、影响力提升最大的五年,是海南政治生态好、风气正、干劲足的五年。

   决胜小康

  草案: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读:“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十三五”时期,必须遵循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生态立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治省和坚持党的领导六大原则,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因此,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们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协调发展、突出绿色发展、突出开放发展、突出共享发展;同时立足海洋大省的实际,突出实施海洋强省战略;针对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实际,突出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草案:“十三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解读:海南仍是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薄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要改变上述状况,“十三五”期间,海南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势头。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内看,海南区位、气候、资源独特,后发优势明显,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加快三沙建设等是海南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重点领域改革将释放出更多红利,“互联网+”、海洋经济、新型城镇化等新的增长动力将拓展更大发展新空间。

  “十三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着力提升服务业比重,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20:60。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

   全部脱贫摘帽

  草案:全省47.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含20万人巩固提升),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在这场没有退路、时间紧迫的扶贫攻坚战中,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海南现行标准下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然要求。

  到2018年,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我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20年,脱贫农户的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成果进一步稳固,摘帽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两大经济圈

  草案: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

  解读:打造两大经济圈,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海南“十三五”发展和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大局作出的重要决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产业升级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消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应的有效途径和主动选择,也是“大三亚”(三亚、陵水、乐东、保亭四个市县)区域内各市县发展实践的现实需求和迫切愿望。

  我省将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实现南北两极带动、东西两翼并进、中部保育发展。以资源利用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配套政策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强化高端旅游、精品度假,全方位对旅游要素和旅游设施进行国际化改造,促进先行达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际标准,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全域化旅游示范区。

   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

  草案:实施“美丽海南百千工程”,重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1000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布局。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