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貌变了 村民富了
村貌变了 村民富了
——琼中什寒村发展乡村旅游见闻
■ 本报记者 王培琳 特约记者 黎大辉 通讯员 秦海灵 朱德权
“家家有产业、户户有产品、人人有活干”,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这种“三次产业融合”的新景象已经十分普遍。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什寒村从一个极度贫困山村变成一个原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村、产业融合示范村、基层党建模范村。
“我们种植观光园引入35亩铁皮石斛,2013年每亩铁皮石斛卖到了11.5万元,去年虽然受台风影响,但也卖了9.5万元。”在什寒村铁皮石斛示范基地里,红毛永康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李文笑着说,村里的铁皮石斛并不要卖到外地,每天采摘新鲜的铁皮石斛,摆在摊位上卖,游客见到很喜爱,觉得不会造假,买的人多。“游客多了,我们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卖光了。”
什寒村的蜂蜜没有任何污染,全村35户农民养蜜蜂1100箱。游客在村里参加蜂蜜养殖体验,村民王家波正在卖蜜:“这一批差不多120斤左右,按1斤100元算,割蜜一次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了。我们蜂蜜的品质好,现在完全不用担心销路了。”
村民李政富是最早发现乡村旅游商机、较早富起来的村民之一。在开办农家乐之前,他家主要收入来源为:护林员工资、采收野生蜂蜜、灵芝等,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几千块钱,家里3个孩子在上学,日子过得很紧。2013年,他瞄准“奔格内”乡村旅游商机,开办了苗家乐,当年的收入就翻了几番,轻轻松松就达到6万元。“每逢节假日,游客多得实在忙不过来,便叫嫁到海口的女儿回来帮忙。”
来自四川的马建斌很是感慨:“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地方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看电影、听歌、办公,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搞定,真的是休闲、工作两不误啊。” 什寒全村实现WIFI覆盖,开通网络民宿订房系统和网上微店特产。
什寒的村容村貌大改观。外来媳妇王丽海说:“我是2004年从白沙嫁过来的,当时整个村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道路泥泞不堪,猪狗散养。逢年过节我都不愿意娘家亲朋好友来我们村,感觉很丢人。现在不同了,环境卫生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娘家人过来,没有一个不羡慕我的。”
村民的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村参与家乡建设。村民王家当的女儿以前在琼海当导游,过年回来看到村里的变化,自愿留下来帮助父亲发展生产,准备好好发挥自己的导游特长,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共享发展成果。(本报营根12月24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5年12月25日 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