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乡村医生驻村行医15载 初衷不改医者情

23.06.2014  13:22

 翁良木在给村民陈英梅检查身体。  符王润 摄

  万宁市后安镇潮港村乡村医生翁良木

  驻村行医15载

  初衷不改医者情

  人物介绍:

  翁良木

  万宁市后安镇乡村医生

  推荐人(单位):

  万宁市卫生局

  投票编号:

  3002

  他毕业之时放弃县城里的工作机会,甘愿回到村庄担任村医领着微薄的收入。

  他为了让村民就医更加方便,在村里的卫生室里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万宁市后安镇潮港村,他是那个村民们最为尊重的“良和哥”。

  他就是潮港村的村医翁良木。

  在乡村行医15载,当年满头的青丝已被岁月染上了白霜,而翁良木为村民服务的初衷却从未改变。

  放弃县城工作机会

  回乡行医

  夏日正午的阳光,毒辣辣地直直打向地面。在潮港村的村卫生室内,有阵阵清风穿堂而过,带来令人舒适的凉爽。83岁的翁进富脚上缠着刚换过的纱布,坐在椅子上和翁良木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有良和哥给我们看病,我们方便多啦。”翁进富前几天被摩托车刮伤了脚,吃过午饭后便来找翁良木换药,“他就像我们的儿子一样亲,什么情况他都了解。

  “良和”是翁良木在村中的小名。生长于这个村庄,在1998年从大专毕业之时,学医的翁良木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选择———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机会,回到村子担任村医。

  此后,全村人不论老少,都尊敬地称他为“良和哥”。

  “我是学医的,我觉得我有责任为村民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怀着朴素的愿望,当年的翁良木决定在村子里留下来。这一留,就是15年。

  在潮港村村委会两层楼的办公场所里,底层是翁良木的卫生室。大厅和其中一间房间是翁良木工作的地方,剩下的一间房间,则是翁良木和妻儿休息的地方。

  两张单薄的铁床,一台简易的铁质书桌,构建了翁良木的临时小家。为了方便村民看病,翁良木干脆住在了卫生室。“我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回家,其余的时间都待在卫生室。

  “自从当了村医后,他就几乎没有时间外出了。”翁良木的妻子武红星也是学医出身,如今是翁良木在卫生室的助手。为了支持丈夫工作,这个山西女子甚至学会了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这么多年,我们一家人几乎没有出去旅游过一次,总得有人留下来照看村里的病人。

  遇到病情随叫随到

  村中的小路被夹在两旁的民宅之间,弯弯曲曲向前蔓延。翁良木已经提着医药箱走过了无数遍。他的皮凉鞋踩在满是碎石块的沙土上,在这寂静的正午发出索索的声响。

  “英梅婆,我来看看你恢复得怎么样了。”走进一间宅子,翁良木笑着对坐在厅中木床上的陈英梅打着招呼。虽然从村医室到这户人家的路途并不算远,但炎热的天气已经让翁良木满头是汗。

  3年前,70多岁的陈英梅不慎摔伤,导致右大腿严重性骨裂,经万宁市人民医院治疗后回家休养,但是行动一直不便,无法下床行走。为了帮助阿婆恢复,翁良木坚持定期上门为她进行按摩和针灸治疗,并对她进行不断地开导。

  “那时候起不了床心里可憋闷了,还好有良和哥经常来给我治疗,还陪我聊天,我的心情才好多了。”现在,陈英梅已经可以扶着辅助器慢慢行走,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15年来,村民们眼中的“良和哥”几乎是随叫随到。“就是半夜叫他,他也马上赶到。”69岁的夏月兰患有哮喘病,经常在晚上发病,而每次翁良木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她家,“我这个病是一发病就可能马上死的,幸亏有良和哥在。每次叫他,他从不推辞。有一次他小孩自己在家没人管,他把门一锁就跑过来了。

  随叫随到,即便是在自然灾害面前,翁良木依旧如此。每到台风天气或者遭遇水灾时,是武红星最为揪心的时刻。“遇到这样的天气,他就得冒着大风大雨,有时候水都漫到腰间了还坚持要出诊。

  在去年底的万宁水灾中,潮港村陷入一片汪洋。71岁的老人林春兰在帮忙抢救家中财产时,由于过度紧张高血压病发,昏倒在地。接到求救电话后,翁良木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即拿起医药箱冲进暴风雨中,在漫至腰间的大水中迈着艰难的步伐直奔病人家中。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林春兰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脱离了危险。

  热心健康知识宣传

  “阿公,你的血压还是高啊,要少吃点肉,不要吃太咸了。”中午11时许,刚吃过午饭,翁良木便忙着给村民钟俊元量血压。87岁的钟俊元有些耳背,翁良木贴着他耳朵提高了声调嘱咐道。

  现在的潮港村,村民们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除了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翁良木还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村民的健康情况进行入户调查。“现在村里的老龄化情况开始出现,老年慢性病人也在增多。”翁良木在多年的工作中了解到,村里共有19位糖尿病人、31位老慢支气管患者、11位精神病人、178位高血压患者。

  对村民们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引导他们健康起居饮食,也成为翁良木如今重要的工作之一,“医生不但要给病人治病,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预防疾病。

  “良和哥,你看看这孩子被蜂蜇的眼睛都肿了,要不要打针啊?”下午2时许,村民翁三妹带着儿子到卫生室着急地问道。

  “没事的,被蜂蜇过后用些酸性的东西擦一擦就好了,没必要打针吃药。”查看过孩子的眼睛后,翁良木笑着说。

  能不开药就不开药,能用简单的药就用简单的药,这是翁良木从医多年的宗旨。“现在过度医疗的现象太严重了,明明不需要吃药打针的,非要开药,明明只需要吃点药片的,非要打吊针。这样对病人的身体很不好。”为了让村民们明白治病不应心急用药过猛的道理,翁良木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改变了村民们一生病就要打吊针吃抗生素的理念,“不过度用药,一方面不但可以为村民省下医药费,还能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多亏有了良和哥啊!”这样充满感激之情的赞美之词,在潮港村经常能听到。而对此,翁良木却依然满脸的淡然:“这里的村民养育了我,我离不开养育了我的村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记者 符王润 特约记者 陈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