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无限·村官有力量(5):“上门女婿”杨浩

20.10.2015  00:22

海南网台消息(海南新闻联播):

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强调:以“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常态,为海南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今天的头条,我们继续来看大型系列报道《忠诚无限:村官有力量》,我们通过展示基层党员干部个体身上闪烁的星星之光,来照亮时代的星空,树起一座时代的精神灯塔,为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凝聚强大正能量!

昌江县乌烈镇峨港村,是我国最大的黎族村庄。云南小伙儿杨浩在海南念完大学之后,从一名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考上村官,来到这里当党总支书记助理。他经常以一件迷彩服作为工作服,奔忙于田间地头,这个不会说海南话、不懂黎语的外地小伙儿,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间,帮助村民致富,使峨港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村民们心目中的上门好女婿的呢?

赶着走村串户这位小伙子,叫杨浩,昌江乌烈镇峨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人称“迷彩哥”。因为总穿着一身迷彩服,再热的天气也不例外。

同期声: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杨浩

(这个衣服看着是不怎么好看,但是它其实挺实用的,防尘防晒,做工作也比较方便。)

27岁的杨浩,是云南人。来昌江近五年,他的一口普通话,早已带着明显的海南腔调。

同期声: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杨浩

(因为长期地跟我们群众在一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语言,他们才能接受我们。所以很多时候我也是故意地去模仿,去跟他们学。)

峨港村,全村2300多户,11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黎族村庄,地广人多,但因多年只种植水稻收入低,不少田地被撂荒。为此,镇里引进农业公司,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依法流转,租给公司搞规模设施农业。可公司引进来了,村民们却不干了。

同期声:峨港村村民  张星腾

[村里面从来没有那么大的公司过来租地,谁都不敢相信,考虑到地租能不能发,就不敢(租土地),可能是骗人。]

多年沿袭的传统农耕模式,更让村民们担心,土地集中田埂消失,会使得子孙后代再也无法收回土地。要想富,得先拆掉村民旧观念的梗。杨浩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现场声:杨浩和张星腾谈话

光说没用,杨浩和村干部一起,干脆带上100多村民,去参观学习。

同期声: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杨浩

(带他们出去,就到乐东、三亚、陵水,去参观去学习,让他们知道说,其实我们现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不能像以前那种只搞小农经济了,要发展现代农业。) 

村里还采用高科技技术手段,精准测量每户村民的土地面积,并集体公示,这也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同期声:峨港村第八生产队队长  符必强

(剩下几户,后来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就想起来置换。用我自己的田跟农户置换,农户去种我的田,我就领我这片地租。)

眼见为实,土地集中租出去搞设施农业,不仅能拿地租,还能打工有工资,村民们心动了。

同期声:峨港村村民  张星腾

(我就自己签,我带头签,我们村民小组我带头签。)

土地集约流转起来,规模蔬菜基地建起来,村民们的身份,也发生了新变化,成了“职业农民”,收入提高,还学到了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理念,视野变广思维打开。

同期声:峨港村村民  符斌 

[我这个是包吃(每月)2600元,对我们来(讲)打工也很近,在家门口这里。]     

这几天,昌江不时下起小雨,正是黄豆点豆播种的好时候。眼看着规模化种植能赚大钱,有村民承包邻里的土地,种起了黄豆。自己赚钱,也给乡亲们创造了额外的增收渠道。

同期声: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杨浩

[按照我们村现在有上千亩的地来种的话,我们每年整个村(种黄豆产生)的收入,大概有五六百万这样子。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因为毛豆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施肥、打药,一直到最后的收割毛豆,到打包,都是需要人工来做的。]

同期声: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苏林吉

(他作为大学生村官,他的思路很清晰,特别是对我们峨港的产业来说,他的点子很多,他能将村委会的目光投到产业这块,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农业做法。)

如今,村民们世代耕耘的峨港村田洋,更加生机勃勃。不变的,是人们依着故土、守着家园,安心生活的图景。现在,在村民们眼里,杨浩不仅是能领大家致富的大学生村官,还是昌江的“上门女婿”,他娶了当地姑娘,把家安在昌江,把根扎进海南。

同期声: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杨浩

(因为我自己也是从农村里面出来的,我觉得农村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在农村工作我比较快乐。当然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说,通过我来这里当村官几年,真正能把我们村的面貌改变。让我们的群众能够收入增加,  几年以后,能够把我们村整个变化,  不辜负我们最大黎村的美誉。) 

在峨港村,因为现代农业基地的带动,相比以往种植水稻,村民们年收入增加了两万多元。放眼全省,1.7万名村官,正引领村民破旧观念谋新发展,推进海南现代农业发展。

 

(视频编辑:龙威      文字编辑:于尚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