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宁:前进中的“一带一路”

19.05.2017  14:54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作者:李晓宁,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2013 年9 月7 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 月3 日,习近平出访东盟,在印度尼西亚国会讲演时,提出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形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几年下来,从战略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向前推进、发展和完善,同时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截至2016 年年底,已有100 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50 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涵盖互联互通、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合作领域。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6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高达9478 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高达1222 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2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9822 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成长。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今年5 月14 日至15 日在北京举行。

 

在全球化初露端倪之时,中国及时实施了开放战略。中国自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迄今已过去39 个年头。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的产业、贸易、金融等方面获得了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时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迫切需要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中国有了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同时,这个战略也为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机遇。

 

狭义的“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迫切需要更多的国际支持与合作。自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新形式与新领域的国际合作。笔者认为在诸多选择中,改造农业应该成为首选。“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国家,很多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大都采取传统的农业种植、管理、销售等方式,不仅产量低、种苗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落后,最重要的是信息化程度很低,跟不上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也得不到全球化的实惠。我国西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民以食为天”,不解决农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释放出来,工业化进程也会步履维艰。以巴基斯坦为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 左右,农业吸收了全国47.5% 的劳动力就业。巴基斯坦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沿岸地区的信德省和旁遮普省,虽然近年来生产经营状况有些改善,但离现代化农业的水平还差距很远。目前,国际资本对这些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投资很有限。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农业信息情报匮乏,导致投资缺乏靶向性。

 

中国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中力量改造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种苗、水利、化肥、土壤、机械等问题,有利于农业大翻身,使得1978 年改革开放后,农村能够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当然,中国的“三农”领域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善“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是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有必要联合发达国家的力量,共同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环境,将解决农业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中国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中会获得更多的、更加宝贵的经验,可以造福于更大范围的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缺电,电力供应不足以支撑工业发展。中国已经能建造100 万伏的输变电设备,建设了不少电力工程重大项目。解决电力供应问题,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亚洲地区是能源富集的地方,但在能源利用上却存在很多弱项。西亚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全球总储量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但不是所有的亚洲国家,都能从能源开发中得到实惠。离波斯湾很近的巴基斯坦就很缺油、缺电。中南半岛各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缺电。尤其在岛国,大岛还好,小岛的供电问题比较麻烦,城市的用电还能凑合,乡村的用电十分困难。没有电,生产生活就没有了很多可能性。东南亚的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但水电开发的水平和利用比例都很低,开发时如何处理环保和生态环境问题也很棘手。有人对东南亚水电投资的前景作了分析,预计未来三十年左右,东南亚水电市场的投资空间将近5000 亿人民币,而且还会带来持续的回报。

 

这样的投资前景虽让人兴奋,但我们必须做足功课。我们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实况,要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情报。调研者应当精通当地语言,知道在哪儿获取对象国家或地区的有用、有效的信息,同时又有萃取深层信息的能力。笔者在讲课时询问过很多企业家、政府领导和博士硕士们一个问题——“我国周边国家的首都名称是什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能答全的。这说明,我们需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对参与者进行大规模、高水准的培训。参与者需要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民族、宗教、资源以及工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培训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工作人员,以增进相互了解。国家与相关省市都应组织针对“一带一路”的各种培训活动。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大学可开设“一带一路”的相关课程,作为必修的公共课。有关部门也应定期公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和数据。这一切都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各种信息,以便更精准、更高效地做好每个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需金融的助力。现在东亚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在货币交易量、货物交易量、投资额、物流量、劳动用工数量等方面,很多数据都位居世界首位了。但是,全球金融中心不在亚洲。亚洲有很活跃的金融市场,比如上海、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地,但还没有像纽约、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我们如何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对接,怎么学习发达国家的金融经验,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评估资本的动向与变化,合理配置金融资源。通过我们的努力,今后必将有一个新金融中心出现在亚洲。

 

在今年1 月16 日的亚洲金融论坛上,多名嘉宾表示,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亚洲贸易和投资增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也有助于稳定全球经济。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涵盖区域广大,有助于推动亚洲的贸易和投资增长。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尊重各国差异、增进互联互通的包容性倡议,可被视为“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应”。匈牙利经济部长沃尔高·米哈伊说,作为中欧国家,匈牙利近年来重视加强与亚洲的互联互通,也正是由于将对外政策调整为“向东看”,匈牙利才得以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境。他强调,作为欧亚联通的“门户”,匈牙利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看好其对于拉动需求、推动增长的作用。伊朗财经部副部长穆罕默德·哈扎伊说,对包括伊朗在内的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好处,既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促进,也包括该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更多合作机会。

 

亚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作用。全球化的核心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也是“一带一路”顺利前行的关键动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和通讯、现代教育培训等无一不是现代化的科技成果的集成。套用欧阳修的词,“笑问现代两字怎生书”,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呢?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息的现代化!古代兵法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人得说“项目未到,信息先行”。举个例子,光缆项目在中国国内竞争激烈,生意很不好做,但在东南亚,光缆线路非常稀缺,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国内电线线缆的产能也严重过剩,而“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电力供应不足,随着它们经济的发展,线缆需求必将大幅增长。这是信息现代化所需的硬件设施,相关的软件设施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地区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比如菲律宾、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着极丰富、极珍贵的物种资源。但是,不少物种现在正处于濒危状态。这是人类的宝藏,需要很好地保护,也需要科学地萃取和开发,从而给人类带来福祉。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生物制药业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宝贵的物种资源。当年袁隆平就是在海南三亚发现了野水稻种,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了高产的籼型水稻。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沿线国家的合作,如何科学地开发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搭建交流的平台,可建立“一带一路”巡回论坛机制,每年由一个沿线国家主办。我们要让更多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和民众,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从而更加广泛、高效地开展合作。笔者给企业家讲课时常说一句话:“先交际,后交易。”这句话说的就是要先了解对方,了解全局,获得更多信息情报以供分析,在交际中研判是否可互通有无,是否可进行后续合作。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种研讨会和培训活动,都应当科学合理地举办,不要浪费资源、机会和情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与地区,都应建立起长效的交流机制,增进相互了解,互通信息情报,尤其要经常进行高水平的讨论。讨论要直指问题,具有极强的靶向性。这样才能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具备极强的纠错和调整能力。只有更了解对方,相互之间才能更理解;只有议题更贴切,相互关系才能更融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崛起的中国和崛起的亚洲,将会给世界带来新的价值,带来更大的贡献。

 

最后,套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里的两段话作为本文结语: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本文载于《战略与管理》2017年第2辑“一带一路”

 

作者:李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