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改革创新,聚焦体制机制障碍,对症下药逐一破局 海垦革新

10.10.2018  11:21

海垦革新”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全力推进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 努力 把海南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海南日报今起推出“海垦革新”系列报道,从改革创新、产业发展、党建、民生等多个层面剖析新一轮农垦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以此折射海南面对新使命、新要求,不忘初心、锐意深化改革的精神,敬请读者关注。

■  海南日报记者  梁振君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席卷全国31个垦区的新一轮农垦改革,亦是如此。

如果说发轫于10年前的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冲击了海垦这个农业领域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那么肇始于3年前的新一轮改革,则直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深层次障碍,以刮骨疗毒、涅槃重生的决心和勇气,对海垦这一“大象群”进行“外科手术”,驰而不息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做深做透海垦改革这篇大文章。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海南农垦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历史关口回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在为全国提供“海南经验”的同时,也在推动海南农垦发展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而融入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

问题倒逼出改革共识

海南农垦改革成效出人意料,但它还是一盘尚未下完的棋。”7年前,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海口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曾这样断言。数年后,面对上轮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和矛盾,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如箭在弦。

2015年底,按照中央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的要求,海垦人赴广东、宁夏学习考察,感受到的,是震惊、震动和震撼——

广东农垦土地面积不及海垦的一半,但产业做得很大,天然橡胶、蔗糖、畜牧等九大产业板块做得风生水起。

宁夏自然条件远逊于海南,但宁夏农垦以资产为纽带,整合资源资产,打造了粮食、葡萄、草畜、旅游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现实拷问人们:是什么制约了“手捧金饭碗,脚踏金土地”的海垦的发展?

长期参与和推动海垦改革的人士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7年多过去,海垦改革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其在管理上条块分割问题依然突出,“原省农垦总局和原农垦集团‘两块牌子、两套人马’,各成体系、各自运行;在农场层面,形成了橡胶基地公司、存续农场一分为二,有些甚至是橡胶基地公司、投资公司、存续农场一分为三的情况。这样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掣肘着海垦的决策、管理效率和发展活力。

机制不活是困扰海垦改革发展的另一痼疾。原省农垦总局所辖40个农场、原农垦集团及其下属30多家企业都存在生产经营机制不活的问题,吃“大锅饭”的现象还很严重,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健全。

分配问题方面,海垦的土地是国有资产,有的农场干部职工承包土地上百亩甚至数百亩,有的一分地都没有,这种资源分配上的不公直接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容易产生不稳定隐患。

在产业发展上,海垦的主业依旧是天然橡胶种植业,受国际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橡胶价格长期徘徊在低位,导致集团生产经营效益较低。另外,垦区槟榔、胡椒、芒果、茶叶等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仍处于经营散、规模小、产业链短的状态。

此外,沉重的历史包袱也让海垦发展步履蹒跚。

长期以来,垦区农场担负着基层政府的诸多职能,社会事务由企业承担,社会治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是海垦尾大不掉的又一沉疴。”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农场事务部部长王绥文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弊端在海垦改革发展中的羁绊作用越发彰显。

改革不进则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分配不公、产业不大、人才不强等问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破解。发展现实和问题倒逼改革共识的形成,新一轮改革之“”不得不发。

在改革的“加减法”中求变

深水区的改革,直指利益格局的调整,复杂程度和难度都相当高。因此,改革攻坚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解放思想;既要稳妥有序,也要大胆探索。

省委、省政府对海垦改革发展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赐贵、省长沈晓明多次对海垦改革发展作出批示,要求把海垦打造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家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力推进政策性盈利向经营性盈利转型。省委副书记、省深化农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军多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并深入垦区调研,及时研究解决改革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说。

近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勇于改革创新,聚焦体制机制障碍,对症下药逐一破局,推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的“减法”,首先靶向瞄准原省农垦总局和原农垦集团多年来“两张皮”、相互掣肘的问题。

2015年12月29日,我省取消原省农垦总局的实体机构,妥善安置分流原省农垦总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668名干部职工,并在原省农垦总局和原农垦集团基础上组建新的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从此,海垦结束了“政企合一”的历史,实现了去行政化。

与此同时,海垦积极推进集团内部资产重组和扁平化管理,将涉及旅游地产的8家二级企业和25家投资公司重组为海垦实业集团,管理人员由365人压缩为87人,每年直接节约管理成本超1500万元;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旗下的海胶集团对分、子公司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撤销二级管理机构138个、合并重组减少生产队405个、减少各类非生产人员6687人,人工成本费平均每年减少8564万元。

改革的“减法”,直指机制不活的顽疾。

2017年,垦区农场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38家农场完成社会职能移交改制,成立了27家农场公司、4家农场产业集团。这意味着跨越60多年的“农场”成为历史,这一改革走在全国其他省份前列。

改革,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据统计,改制后的农场公司2017年全部实现盈利,实现利润总额1.92亿元,同比增盈2.2亿元,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

如果说改革的“减法”使海垦逐渐摆脱体制机制的束缚,那么改革的“加法”则为海垦赋能。

改革的“加法”,旨在改变海垦“一胶独大”“一农独大”的局面。

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天然橡胶、热带水果、金融服务等八大产业发展,加快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南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八大园区建设,海垦谋求告别单一橡胶模式的“一业独大”,精心打造海南“菜篮子”“肉篮子”“果篮子”等。

改革的“加法”,剑指土地“三过”问题。

在东昌农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海垦分两批在全省各农场开展农用地规范清理,土地承包租金由前3年平均每年67元/亩提高到135元/亩,涨幅达101%,清理收回私垦私占土地59.61万亩,基本解决了垦区土地“三过”问题。从2018年开始,可实现土地租金收入约2.2亿元/年,较前3年平均收入增加约1.5亿元,增幅约213%。

改革的“加法”,重在加快垦地融合发展,着力补齐垦区民生短板。

2016-2018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共安排约4.41亿元资金用于南平农场的路网、水网、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南平农场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建明说,修桥修路,修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我们都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陵水龙马村二队居民王福才手指雏形初具的南平新桥说。

另外,海南探索首创了在农场设“”,用创新的办法初步理顺了国有农场的政企、社企关系,以相对较低的改革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2018年7月,海南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国各垦区之首,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海南农垦改革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特别是在办社会职能改革上大胆探索,创造了改革的典型。

将改革进行到底

坐拥海南1/5的土地、1/9的人口,系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和热带作物基地,是海南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集群——海垦在海南自贸区建设大局中的分量足见一斑。

2018年,海垦改革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窗口”:中央12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深化海垦改革,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有序推行土地资产化和资本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海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海垦项目和国有农场改革。

今年8月召开的省委七届五次全会要求海垦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利用资源、产业、组织优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许多重点改革事项取得突破,基本完成了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管理职能属地化、农用地规范化管理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改革,全面完成中央要求的12项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任务,海垦改革发展迈上新起点。”杨思涛坦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海垦在经营管理、产业发展、职工增收、改善民生等方面,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垦区广大职工群众的期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解决问题和矛盾,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贵在把“知易行难”变成“知行合一”。

据透露,海垦将继续深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全面巩固新一轮海垦改革成果。完善集团和二级企业投融资管理机制、授权经营和监管机制。全面完成海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垦区产业资源,组建大型产业集团等。

海垦将抓住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机遇,充分发挥海垦农业龙头投资平台的作用,借助海南建设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进程中蕴含的产业转型战略机遇,将自身打造成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做强做大南繁育制种产业,做强做精天然橡胶产业,不断为农垦事业注入新动力。”海垦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王业侨表示。

从东到西,由南及北,包括中部山区,正在经历新一轮改革洗礼的海垦抓改革、谋发展,其“”逐渐燎原。

今年中秋小长假,南繁科研用地土地流转工作组的组员们没有休息,而是加班加点奋战在一线。”海垦南繁产业集团董事长徐强富说,组员们已连续5个周末放弃休息,因为他们必须按期完成6000亩的南繁科研用地土地流转工作。

在海口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这个“一天当三天用”干出来的公园,处处留下海垦人真抓实干的足迹。

在百日大招商(项目)活动期间,海垦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一批知名企业的青睐——中化集团、中粮集团、吉利集团等企业与海垦共签订13个战略框架协议,涉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南繁育制种、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领域。

与此同时,海垦还对东南亚相关公司的股权进行收购,海垦天然橡胶控制量从今年开始可超240万吨/年,已成为全球植胶面积最大的企业,在天胶市场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

海垦还将目光投向广袤的非洲,加快推进与塞拉利昂政府合作投资建设的10万公顷天然橡胶和3.5万公顷水稻种植加工项目,将与后者合作在塞拉利昂建设中塞热带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派遣2个工作组开展前期工作。

新一轮改革,正将政策红利变成真金白银,激活了垦区发展“一池春水”。

2017年,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实现汇总营业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总额4.08亿元。与改革前的2015年相比,大幅增加盈利约1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0.6亿元。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今年前3季度,在天胶价格跌破1万元/吨的情况下,该集团仍实现汇总营业收入156亿元,利润总额2.96亿元。

改革的初心不变,前行的脚步不歇。伴随着深化改革的惊涛拍岸声,海垦发展新格局正在建构成型。在不断自我革新的征程中,海垦砥砺奋进开新局!

(海南日报海口10月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