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暴雨天椰城变水城 内涝病根在哪里?
行洪排涝能力如何,是一座城市水系是否发达,管网设施是否先进的量尺。为应对夏秋季的台风频至和暴雨频发,海口已准备启动南渡江疏浚工程,确保河道行洪畅通,抢下与风雨对抗的“先手”。但是在城市内涝管理中,一些问题却已经落了“后手”。
8月份以来,海口便反复遭遇强降雨的侵扰,台风“贝碧嘉”带来的巨大雨量对城市所造成的影响依旧让人难以忘却。根据海口市市政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8月9日至15日的7天时间内,海口市政道路积水最严重时,一度出现高达25条积水路段,积水最深处甚至超过1米,海口琼山大道、长滨路等多条路段让市民进入雨天“看海”模式。
海口城市内涝的病根在哪里?这病根又该如何去除?为何有多条道路在“水漫过膝”时,经过治水的美舍河沿线和东西湖周边却能一改旧貌,表现出色?自8月以来,南国都市报记者通过对部分积水“重病号”进行走访以及多方调查,对海口城市内涝顽疾进行问诊把脉,以求得“治病良方”。
望
一边积水很快消退
自8月9日起,台风“贝碧嘉”带来的狂风骤雨,席卷了海口的大街小巷。
伴随着瓢泼大雨,不少海口人惊喜地发现,经过生态修复改造的美舍河沿线,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往积水难排的情况。沿线路面的大量雨水顺管网汇入河道,被排涝能力提高后的美舍河统统接下,送入大海。
“以往碰到大雨,积水基本要等好久才能退,现在只要雨势一减弱,积水很快就退了。只要雨不大,或是时间不长,基本形成不了积水。”在美舍路居住多年的刘阿姨感叹到。
在美舍河下游东风桥段的海口市七中广场,由于其处于该区域的最低点,周边三条道路的汇水均排入该广场,最深时积水可达0.5米,“逢雨必涝”给学校及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然而,在经过调整竖向标高改造后,顺坡排水的广场在此次台风期间表现抢眼,除了8月10日下午出现了一定积水外,大多数时间周边居民可以正常通行。“积水都顺流排入外侧的美舍河了,通行完全没问题。”对于改造后的境况,附近居民竖起了大拇指。
同样经过生态修复改造的东西湖,调蓄能力也显著增强。在台风来临之前,相关治理公司就提前排水,降低了东西湖的水位,增加其蓄水能力。在台风期间,只要没有遇上高潮位,承接着和平南片区雨水管网的东西湖水位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不仅未漫出至路面,还为该片区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边仍在“看海”
“病号”A:琼山大道—— 路面和附近低洼地都被水填满了
8月15日上午10点,雨势较小,但在琼山大道坡上村路段、儒教村段、汽车城段,却是一片汪洋。积水早已把附近的低洼地填满,并已基本淹过两侧路面马路牙子,车辆虽然还能勉强通过,但是通行速度缓慢,行车如行舟。
“这里早已经是老大难问题了!”正在该积水路段蹲守的排水工人介绍,只要一下雨,必定有排水工人在此处蹲守,排水泵车在这里驻点强排,也是常有的事。但由于强排积水的去处首先是附近的低洼地,一旦低洼地饱和,这里的积水便无处可去。
除了琼山大道主干道外,从该道路通往天鹅湾、美林湾小区的道路,同样是积水成河,一周都不能消退。小区居民无奈只能每天趟水,出行苦不堪言。
“病号”B:长滨路—— 新修道路竟出现3处积水点
2017年7月,长滨路全线开始功能性通车,但就是这样一条全新铺设的道路,却在不到3公里内就有3处积水点。
今年8月15日上午11点10分,随着新一轮强降雨的开始,记者在西海岸长滨路中海油站段看到,这里有五六个排水井盖已经被管涌冲开,积水正在往外冒。
随着降雨的持续,至12点15分,长滨路除了中海油站段外,五源河体育馆段、快速路匝道均积水深度达到25厘米左右,积水路段长度加起来达400米左右。在这样的积水路段上,一般只有越野车或其他底盘较高的车辆涉水通过,不少小车不敢冒险通过,只能无奈掉头。
据排水工作人员介绍,13日早上雨势更大,长滨路因积水严重一度无法通行,幸好市政排水部门及时采取泵车强排等措施,才没有造成太大交通影响。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