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暴雨后“城中看海”现象 海口要采用“海绵”思维

18.06.2015  19:47

      原标题:降雨时吸收存储雨水,干旱缺水时将存储的水释放出来——

      海绵城市,改善积水的椰城期盼

      暴雨过后,海口多地出现严重积水,在龙昆南路中国城附近,几乎成了一片泽国,积水淹到公交车亭上,乘客不得不站在水中候车。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暴雨过后,路面积水严重。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胡诚勇摄

      这两天国内天气关注热词大概是“城中看海模式”了,说的是上海连夜暴雨,近百条马路积水达膝盖,大批车辆抛锚,上海变“海上”。

      这种模式对于海南不少市县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一场暴雨,这里喊“水漫金山”那里邀“看海捞鱼”。人们乐观调侃的背后,传达出的是对城市排水不畅这个弊病的无奈。

      海口也面临着如此窘境。每遇强降雨天气,部分路段的管道便不够用了,不仅管小、管少、管无出路,导致城市积水,影响市民生产生活。此外,珍贵的水资源白白流进了大海,高温气候还易干旱缺水。加上处于低海拔沿海地区的天然缺陷,排水成了海口一个积重的难题。

      雨水从天而降,地上的人们应该如何应对。专业人士认为,雨水的处理程序,第一步是“渗”,让雨水渗入城市大地;第二步是“蓄”,让水体饱吸雨水;第三步才是“排”,让多余的雨水从城市排水管道排入江河。

      然而,由于城市地面硬化,目前我国99%的城市均采用快排模式,雨水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走,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排水不畅。

      倘若城市能像海绵一样,降雨时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储、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将存储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那么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则回归到“自然”。城市排水不畅的弊病将有望解决。

      排水队伍闻雨动  积水不退不收工

      20年,海口主城区扩大了10倍,海口的排水工人增加了10倍,而道路积水依旧,积水原因却复杂多了

      这是一支下暴雨就要站到水里去守护城市的队伍。

      梁显朝在1990年代参加工作时,进的是海口市水务局下属的排水队。那时候排水队只有20来号人,一到暴雨或台风天,大家守在易积水的街道,把路边的井盖、方沟口全部打开,加快排水,同时还要防止路人掉下去。

      20年过去了,排水队发展成了有着200多号人的排水管道养护所,现在隶属海口市政市容委下的海口市政局。每逢收到强降雨预报通知,排水工人先上路巡查,清理可能堵塞排水通道的落叶、垃圾等,进入“战备”状态;降雨时,大家一起出动,尤其强台风来临人手不够时,排水所行政后勤人员也要上街。于是在雨水和积水的世界里,身穿黄色雨衣的排水工人巡守在路边,一边打开井盖排水,一边时刻谨防水流或行人、车辆移动了排水口上的警示牌,造成排水不畅或其它不安全情况。

      20年前海口的道路积水是否严重?“那时候主要是海水倒灌(风暴潮)形成积水,潮位不退,水就不退。”梁显朝印象深刻的还是几次大台风,解放路等低海拔路段满满都是海水和雨水,除了等待退潮,别无办法。

      “现在的情况比过去复杂,排水不及时的原因很多。”20年来,海口主城区扩大了10倍,梁显朝一时间不知道从何说起。

      光对比海口的地貌图,就能看到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如15年前海甸岛还有些闲置的水塘;8年前农垦中学前面到金牛岭公园一带还有一些沟壑;3年前椰海大道周边很少人居住,四处是湿地,但如今模样已改变,蓄水的功能消失。总之,排水所只有不断增加人手,才能应付更大范围和更严重的城市积水。

      2011年“十一”期间台风“纳沙”来袭,暴雨加风暴潮重创海口,椰海大道可以钓鱼,龙华路、和平南路、文明东路等地淹了多少天,负责龙华片区的排水工人就在水里工作了多少天。

      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负责秀英片区的排水队长陈清琪眼看户外情况太危险,把20个队员集中在街边一家小店里,整整一夜,大伙儿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第二天早上5时风稍弱,队员们又开始巡路,直到晚上主城区的积水排完才回家换洗。

      2014年9月17日强台风“海鸥”带来4米多高的风暴增水,整个海口老城区被淹,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排水丝毫不敢松懈。

      2015年5月上旬,排水所刚做完“2015年台风汛期20条易积水路段及人员排水工作安排表”,汛期就来了。每天午后或下午一场大暴雨,老天爷可不管是否周末,排水工人也就连续每天工作。偶尔有一天降雨不在主城区发生,排水工人互道庆贺,乘机放松一下。这一次连续作战至今,已经长达40天。

      道路变河因哪般?

      1  老城区建设标准低  小小排水沟容不下猛涨的水

      和平南路(六合大厦段),海秀东路(南宝路口、大英市场路口),五指山路(松涛大厦段),义龙西路,龙华西路、华海路、金龙路交叉口处,建国路(忠介派出所)这6处积水点,被归为老城区建设标准低,管径、方沟太小容不下日益增长的路面雨水量。

      海口排水管道养护所所长黎军的身上总是被汗水和雨水交替浸湿,黑瘦的脸上有着刀刻般的纹路。说起海口为何遇雨就涝,黎军拿出一张标注近年来比较严重的20个积水点示意图,一个一个地剖开来解析。

      据黎军介绍,和平南路东侧至美舍河一带,地势东高西低,雨天大量雨水沿海府路、君尧村、建山里等居民区小巷直接排入和平南路,但和平南路的管沟直径仅0.4米,断面太小根本无法及时排水。

      海秀东路南宝路口也是一个积水老大难路段了。这个路段南侧仅有0.8米×0.7米的合流方沟,却同时承担着南宝路、DC城等周边片区的雨、污水排放,平时污水已呈半充满状态,下雨天更是无法容纳更多雨水排放,如果雨天再受海潮上涨顶托,加上六中排洪沟水位同时上涨,这一带便成了汪洋。污水加雨水,雨天的这段路让过往市民实在无法下脚,抱怨声不止。

      让市民头疼的还有义龙西路,龙华西路、华海路、金龙路交叉口处的积水。每次暴雨,公交车在这些路段“破浪而行”的照片总会在网上热传。而这些地段积水的成因一是这几条道路和片区的雨水均通过管道排入大同沟、龙昆沟、六中沟等河道,急降水和天文大潮之下难逃积水困境;二是义龙路为合流沟,排水设计标准低,管道老化,平时管内污水已是半充满状;三是龙华西路、华海路、金龙路3条道路的雨水管道均通过合流方沟排入龙昆沟,但下游断面减小,且3路交汇处路面高程为3.87米,合流沟出口处龙昆沟沟底高程1.73米,如果龙昆沟水位达到2.14米(即离路面0.21米)时,就会受到龙昆沟水位顶托;四是盐灶路地势较低,每逢潮位超过2.6米时,不下雨都会出现海水倒灌受淹现象。

      一位负责城建的人士告诉记者,排水管沟大小与当时道路的宽度,以及国家对排水管遭遇暴雨的级别有关。上世纪修建和平路时曾遭到部分人强烈反对,认为路面太宽,走的人太少。而今和平路已经拥挤不堪,排水管径已然狭小。

      这位人士表示,海口老城区大部分道路是按照一年一遇的降雨标准修建的雨水管,也就是说,当24小时降雨超过35.5毫米时,雨水就会排不及时,造成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