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必须体现执政为民理念
年底年初一些城市安全事件不断,尤其是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更是令人反思。中国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但技术再先进,硬件再完善,只要人这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一切将无从谈起。这也提醒我们,城市建设当有哲学思维来引领,万万不可缺了人文精神。现在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基本上都在以工程学的思路进行: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招商,先确定一个总集成商,然后再按功能模块分包出去。最后往往是设计建设者不使用,政府使用者不作为,民众使用者不知道,老百姓的满意度、幸福感没有实质性提升。
那么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在笔者看来起码有四大同步目标。
其一为安全,这是基础。对所有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这是智慧城市高感知特点的需要和前提。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政府部门引导、监督、把关责任的缺失,承建商一旦接单,基本上就本着利润原则行事,利润低、麻烦大的初级信息采集层面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很多大城市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很大程度在于此。
其二为智能,这是手段。对城市建设来说,在基础传感层做到全覆盖,在信息传输层做到路路畅通,在应用层实现城市管理关键数据的快速提取,就可称得上智能。我们现在很多城市的所谓智慧工程,连起码的人机互动都还只是起步水平,智能不过被当作噱头。倘若不能站在执政理念高度来认识这个事,智能很容易沦为摆设或鸡肋。
其三为阳光,这是保障。长期以来,工程发包成为老虎苍蝇们的生财之道。工程金额越做越高,BT工程、垫资工程比比皆是,贪腐行为肆无忌惮,工程质量如何,可想而知。可以说,没有阳光透明的流程,工程越多,灰色空间越大。
其四为幸福,这是使命。只有把百姓幸福作为执政最高理念,作为设计、建设的第一要求,城市建设才能成为民众广泛参与、专家建言献策、各方智慧交融的系统工程,才能成为清廉高效、政商生态良好的阳光工程。牢牢把握这一点,建成之后才能让百姓获益,让社会和谐,实现城市建设水平质的飞跃。
安全、智能、阳光、幸福,这是执政理念的基本诉求,也是让城市突破面子工程,真正更美好、更安全的基础。张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