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扶贫准星高 脱贫不脱靶

16.12.2015  14:26

  海南日报石碌12月13日电(记者徐一豪张靖超特约记者陈家贞通讯员黄宾虹)泥土路变水泥路,贫困户住新房,40多户农民当蚕农……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片石村的改变,让村民林兴华感慨不已:“多亏了政府的扶贫好政策,带领我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片石村是昌江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庄之一,地处干旱区,去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今年,昌江在片石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完成危房改造30户,硬化村道8400多米;引进企业参与扶贫,发展桑蚕产业,40多户村民养起了蚕;成立和牛养殖合作社,发展和牛养殖。

  “种桑养蚕、养和牛,这些产业都是政府出资,农户不掏一分钱。”片石村第一书记王梓林告诉记者,政府出资帮村民建起了38间蚕房,并从农民手中租得低产甘蔗地,将其改造成桑田,种植桑树500亩,扶持村民发展桑蚕产业。此外,政府还扶持44户贫困户养和牛,每户补贴3.2万元用于购置4头母牛。

  林兴华是片石村的贫困户,全家5口人,去年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在政府的帮扶下,他种了18亩桑树、建起了90平方米的蚕房。“今年卖了5批蚕茧,赚了1万多元!”林兴华高兴地说,政府引进企业帮扶,公司负责提供蚕苗、技术指导和回收蚕茧。“我们放开手脚养蚕,不用愁销路。明年桑树都长大了,可以养更多蚕,收入会更高。

  昌江县委书记林东说:“老百姓笑了,证明我们扶贫的路子是对的。”他说,昌江县委、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以实施产业扶贫、基础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五大扶贫”为抓手,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林东说,在产业扶贫方面,昌江突出抓好“三个升级版”。一是品种升级,引进品种新、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型产业;二是技术升级,注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合作方式升级,以能人带动、“公司+农民”、入股进社等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

  “将扶贫资金作为发展资金,是昌江产业扶贫的新思路。”昌江扶贫办主任柯承坚介绍说,2015年,昌江实施减贫户困难资金帮扶制度,每户发放资金5000元。为了帮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增收,昌江注重引导农户将这5000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加入合作社,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种养项目。

  昌江目前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0家、农业协会6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联合体36个,共入社农户3000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合作社社员年人均纯收入1.38万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84%,农民合作社成为了农民增收的强推器。

  在基础扶贫方面,昌江着重完善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共安排资金1631.5万元,支持贫困村建设道路13条等,大大改善了贫困村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也是昌江精准扶贫的抓手之一。”昌江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贫困村有18户96人开办农家乐,年户均增收2400元;经营乡村旅馆35人,年户均增收3万元。

  在教育扶贫方面,昌江一方面在贫困村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减贫户掌握实用技术或劳动技能;另一方面采取“9+3”的模式,吸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未考上高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到县职教中心学习3年,每年发放3500元生活补贴。

  此外,昌江还实行精准扶贫,让领导干部与农民结对子扶贫。

  据介绍,昌江今年共有包括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46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625户减贫户结成帮扶对子。实行“领导包村、单位驻村、干部帮户”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帮扶单位帮助村庄制定扶贫发展规划,帮扶干部帮助减贫户发展生产拓宽收入来源。

  昌江县长林安说,扶贫开发把发力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组织农民帮助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早日脱贫。

  通过实施“五大扶贫”抓手,昌江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个个贫困村庄走上了致富路。近几年来,昌江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幅连续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