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三个升级”助力产业扶贫
昌江:“三个升级”助力产业扶贫
本报石碌6月4日电(记者徐一豪 特约记者陈家贞)“去年8月份开始种桑养蚕,年底就赚了6000多元。今年扩大了种桑规模,赚个五六万元很有希望!”日前,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万善村村民卢德荣一边打理着自家的蚕宝宝,一边高兴地说。得益于该县引进的扶贫新产业,卢德荣等贫困户的致富路越走越稳。
“找准能创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是昌江产业扶贫、促农增收的法宝。”昌江县委书记林东说。近年来,昌江发展了一批特色新型产业,并通过抓好产业品种、技术、合作方式“三个升级版”,引领贫困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之路。
产业扶贫,选好产业是关键。昌江注重品种升级,大力引进品种新、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型产业。近年来,昌江引导贫困地区调减低效作物,同时因地制宜地引进了山猪、和牛、辣木、桑蚕等种养产业及相关企业,逐步形成一村或数村“一品”,一乡或数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石碌镇,山猪养殖正成为促农增收的新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该镇水头村15户农民共养殖山猪300头。“山猪市场效益好,饲养也较容易,用青草、瓜菜作饲料,每15亩地可养1000头。”石碌镇党委书记陈国斌介绍说,该镇将在保突等9个村设山猪养殖点,带动当地所有贫困户参与养殖。
5月31日,水头村首批100头山猪出栏,由合作企业昌江玉绿宝公司按1000元每头回收。“8个月出栏,纯利润逾6万元,比预期要高出不少。”接过10万元货款,水头诚亿山猪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符心眉高兴地说,今年底合作社将再出栏山猪400头,预计纯利润可达30万元。
“以前主要靠橡胶、甘蔗等传统产业,通过产业调整,引入新品种,如今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该县扶贫办主任陈学良说,全县目前共养殖山猪700头、和牛1300头,种植辣木1535亩、桑树6200亩。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昌江注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据介绍,结合桑蚕、山猪、和牛等扶贫新产业,昌江去年以来已开展针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36期,培训农民2391人次。
45岁的卢德荣告诉记者,此前他连蚕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提养蚕了。政府引进桑蚕产业后,村里组织他去公司培训了半个月,平时也有技术员入户指导,如今他已熟练掌握了养蚕技术。
“产业要形成规模,贫困户要抱团发展,升级合作方式很重要。”陈学良介绍,通过能人带动、“公司+农民”、入股进社等模式,昌江着力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按劳取酬,参与管理,全县目前已成立桑蚕等新产业相关种养专业合作社24个,直接带动贫困户506户。
“发展新型产业已成为昌江扶贫‘造血’、拔除‘穷根’的有效途径。”昌江县县长林安表示,昌江将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群众跟着致富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思路,继续科学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效益好的林下经济,并在产出效益上动脑筋、想办法,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6月5日 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