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后QE时代的危机渐成形

12.06.2015  19:30

  中新网6月12日电 台湾《联合报》12日刊文分析,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到台,行程匆匆。但美国内财经界对这位曾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并没给予很热情反应。主要的原因,是他所主导的QE(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成功的拯救美国经济,但是至今功过如何,仍不明朗。

  分析称,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QE所增加的货币供给如何退场,以及退场后的冲击还让人猜疑;二是其他国家仿效QE所采取的类似政策,效果并不显著。

  在1930年代大萧条之后,凯恩斯开创了总体经济学的新思维,加强了政府货币政策,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虽然让国家总体经济的问题与景气循环,可以透过政策得到缓解,不过也引起了刺激景气的政策所引起代价的顾虑,其中之一就是国际间的资金流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果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又不见明显成效,那么过多的资金在各国之间流窜,反而会成为更大的问题。

  11日,韩国与新西兰都宣布调降利息。在此之前,日本、欧洲央行等已经进行了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QE之后的这些模仿跟进政策的效果如何,已经愈来愈受到怀疑。

  文章指出,其实,依据理论,政府政策若要产生显著影响,必须达到产生“惊人”的程度。QE之后的各种增加货币供给方式,都愈来愈无法惊人,显露效果递减的疲态。

  即使在凯恩斯的时代,货币与资金的国际影响,就是相当严重的问题。不过,当时遭遇的通货紧缩问题,因为金本位制度的限制,所以解决之道朝向政府积极增加货币供给。如今,宽松的货币供给已经成为常态,各国的利率水平都降得很低,却还发生通货紧缩,看来问题的根源不在货币与资金的缺乏,而是投资机会或报酬率太低。

  投资的机会缺乏或报酬率太低,还要区分实质投资与金融投资,当实值投资不乐观时,货币供给所注入的资金,很容易流向金融投资,而形成资产泡沫。前一段时间,各国股市轮番上涨,更加吸引资金在这些市场之间流动,然而金融投资泡沫,因为没有足够的实质生产支撑,终会有破裂的时候,那就会产生更严重的经济问题。

  该文分析,如今美国的QE还未退场,何时升息还未确定,各国的货币供给已经大量加码,而股市的上涨力道也已经减缓,看来经济危机渐渐成形,再想用政府政策刺激景气会愈来愈难。(刘瑞华)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