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试水无公害“稻鸭共育”新模式 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16.05.2015  14:13

      原标题:白沙试水无公害“稻鸭共育”模式,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随着符进桩一声吆喝,一群鸭子便扑棱着翅膀从绿油油的禾苗中钻了出来,争先恐后的过来吃符进桩撒在田边的谷子。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营盘村,像符进桩这样的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扶贫示范户还有56户。去年8月份开始,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协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资所水稻研究中心携手在营盘村营盘组设立了300亩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扶贫示范基地,探索在稻田中养鸭这种促农增收新模式。

      据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协会秘书长程方遒介绍,该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由协会出资为农户购买香稻种子、鸭苗、饲料、围网等,在农户的稻田里试种香稻,并在田间圈养殖身材较小、灵活性强的麻鸭。根据测算,稻鸭共育这种模式,至少可促进农民增收1500元/亩。

      “鸭子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为稻田灭虫、除草、吃福寿螺,也给稻田施肥,刺激土壤,完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资所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沈建凯介绍说,稻鸭共育,是在稻秧定根后至抽穗前,将鸭子圈养在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

      “根据测算,养在田间的鸭子可为稻田减少草害90%以上,虫害60%以上,病害70%以上,鸭稻共生共育,即保护了环境,还收获了无公害绿色产品。”沈建凯说,这种发展模式,对保护当地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营盘村的水质、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实施稻鸭共育。”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曹伟强介绍,去年8月开始,省无公害协会将营盘村作为稻鸭共育示范基地,开展稻鸭共育实验,大获成功。今年三月,又免费给村民发放鸭苗2000只,目前已经长到3-4斤重,再过半个月左右即可出售。

      据介绍,稻鸭共育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大米售价高,无公害鸭产品更是市场的宠儿,还为农民节省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支出,稻鸭共育模式,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可大大促进农民增收。

      程方遒介绍说,省无公害协会计划三年内在白沙推广实施稻鸭共育1000亩,并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并注册绿色生态米和鸭产品品牌,更加有效地带动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