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新闻发言人如何炼成 重大发布会多次演练

04.01.2016  08:35

  近日,因“你懂的”、“任性”、“铁帽子王”等诸多金句走红的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吕新华卸任,接任他的是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王国庆曾是党的十八大的新闻发言人,也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职副主任多年。“过去的十几年间,王国庆本身就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这一过程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董关鹏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释疑

  成为新闻发言人要过哪几道关?

  “两会的系列新闻发布会都从政协的新闻发布会开始,这个第一场最受关注、也是最不容易。按照往年的惯例,筹备工作通常在元旦前后就要开始了。”从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和培训工作近15年的董关鹏教授表示,面对每场新闻发布会,任何新闻发言人及其团队都要经过认真准备,不管是部委的专业发言人,还是“集大成式”的人大、政协发言人。

  业务关

  熟悉“口径库”和“标题句

  “首先是研究,所有新闻发言人都会从研究开始。那就是要研究人民关切的、媒体关注的、发言人想说的,需要三者的整合。”董关鹏说。他认为,大量的准备不是为了辞藻的华丽,而是为了信息的共享,能够让发言人所说的使媒体理解、公众明白、人民放心。

  曾在新闻发言人团队工作的张静(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为准备重大事件、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的团队会提前搜集舆情,备好“口径库”,并随时更新。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发言人,将“口径库”烂熟于心其实也很辛苦。

  董关鹏告诉北青报记者,几乎所有的新闻发言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都会锁定重点内容,并为此重点准备一些背景和事实资料,包括数字、实例、细节等。有经验的发言人还会专门提炼和归纳一些琅琅上口、易于诵记、形象生动、让记者和大众印象深刻的“主题句”来备用。董关鹏认为,发言人不可避免地会在发言中保留一些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因人而异的特点。

  张静说,举行一场发布会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你问我答”,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出发布者想要传递的核心信息,因此要在口径中嵌入标题句,并要求发言人在发布会中反复提及这些要素。“媒体的报道一出来,发现有很多用了事先设计的标题句,我们就会很开心,因为这是一场发布会成功的标志之一,而且这样也可以避免媒体自己取标题、断章取义。

  据董关鹏透露,准备阶段,有的发言人还会针对有重大关切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请专家讲课,比如曾担任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的赵启正,就曾经请经济专家来解读有关问题。

  沟通关

  和同事沟通,和记者交流

  一个好的发言人一定是一个好的沟通者。张静说,一个单位的发言人一般是新闻或者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他(她)每天要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业务部门的人密切沟通,会商口径,才能使自己上台前胸中有料,心里不慌。而且,事先沟通过,也不会使自己的回答让业务部门不满。

  像“两会”这样重要且综合性的新闻发布,需要提前从各个部委了解各个领域的口径。这个工作说起来简单,其实是颇为繁重,因为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并非一两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除了和相关部门沟通,发言人还要多多和记者交流,熟悉每家媒体的关注点。“有一些非常熟悉的记者,一见到他们举手问什么问题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