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琼剧《母瑞红云》热燃京城 引发热议

15.07.2018  09:42

  “踏夜色,率战友,飘忽前进借星芒。涉水涧,越峻岭,踏云穿雾下山岗。路崎岖,道难走,硝烟翻滚助我行……

  7月6日晚上,北京丰台区中国评剧大剧院,一段激昂的唱腔回荡在剧院中。这是大型近代革命琼剧《母瑞红云》第六场“突围下山”的高潮部分,讲述冯白驹带领战友在硝烟之中,从母瑞山突围下山,场面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唱段终了,剧目中所展现的铿锵气韵久久回荡,观众如痴如醉,热烈的掌声响彻演出现场。演出结束后,一场关于琼剧“走出去”的讨论更在戏剧专家、琼剧演员和观众中热烈展开。

  据了解,《母瑞红云》由定安县琼剧团创作编排,是我省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唯一剧目。该剧讲述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对琼崖苏区进行大围剿背景下,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党政军100多人撤上母瑞山后,在缺衣少粮、弹尽药绝的恶劣环境下与敌周旋,最终保留了革命火种的真实故事。

  北京戏迷青睐乡土琼剧

  中国评剧大剧院共有700余个座位,现场座无虚席,其中除了身在北京的海南乡亲,大部分是不懂海南话的北京戏迷。

  听不懂海南话,也能欣赏琼剧吗?在现场,诸多北京戏迷沉醉的表情已然说明了答案。

  “每年琼剧进京展演时,我都会来观看,琼剧很有魅力。”7月5日晚上,观看完演出,北京戏迷罗良槐竖起大拇指。他说自己虽然听不懂唱词,却被演员悠扬有力、富于变化的唱腔感染,更被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吸引。“尤其是演到十多名红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抱着钢枪英勇跳潭的情节时,演员们深情投入的演出、充满革命激情的唱段,令人心情沉重,不觉泪流。

  “每一次演到剧目的高潮节点,马上能听到观众反馈的热烈掌声。”《母瑞红云》主演之一,冯白驹的饰演者莫道寿直言,观众的掌声给了演员们莫大鼓舞和信心。“我们曾一度担忧,在省外演出时,语言隔阂会影响观众们对琼剧的鉴赏和认可,但实践证明,只要打磨出好剧就一定能获得观众的青睐。

  观众青睐的背后,是定安县琼剧团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剧目的决心、恒心和细心。

  “我们从各个层面上精益求精,力求让剧目呈现最佳演出效果,仅是剧本便已经过七次修改,才最终定稿。”《母瑞红云》编剧、演员徐姝璟介绍,2017年12月,在定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定安县琼剧团决心在定安取材创作一部红色题材琼剧,向建党97周年献礼。为了创作剧本,她不仅翻阅大量史实,还三次深入母瑞山,走访各革命遗址和苗村苗寨,聆听革命故事,亲身感受山中环境,以期重现红军在母瑞山艰苦岁月。

  大量史料和细致采风为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增添了诸多感人细节。徐姝璟将红军在山中吃“革命菜”裹腹,用镰刀修头发、刮胡子和穿残破衣物等真实史实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呈现在舞台之上,令观众无不动容。

  “为了在表演中呈现革命的艰苦感,剧团让演员徒步母瑞山,在荒地泥路中穿梭,像红军一样吃‘革命菜’充饥。” 徐姝璟说,演员们在咀嚼苦涩难咽的“革命菜”时,都眉头紧皱,沉默不语。“这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状态。

  琼剧创作应根植琼岛风土

  定安琼剧团的努力和苦心得到了戏迷和专家的认可。

  6日晚上,演出结束时已接近晚上11时,来自首都的多名戏剧专家不顾疲惫围坐在中国评剧院贵宾室,与《母瑞红云》一剧的演创团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专家们为看到如此高质量的琼剧激动不已,高度评价了演创团队的表现。

  “定安县琼剧团进京演出三年,我每年都来观看,可以发现每次演出水平都更上一层楼。”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笑称是琼剧的忠实观众,为琼剧的不断进步而感到欣喜。他表示,此次《母瑞红云》亮点纷呈,在取材立意、剧本设计、舞美灯光和角色设计上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对人物、情节的塑造上,鲜活动人、真实可信,足以窥见创作班底的苦心。”

  “一次比一次好。人戏都好,这部戏里我能看得到剧团班底的‘功夫’。”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王亚勋已看过多次定安县琼剧团演出。他认为,该剧唱词讲究,演员唱腔好,编曲配器的融合度极高,县级琼剧团有此水平实属不易。“尤其是剧中‘残枝挺立迎新蕾’‘红军战士成野人’等场次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同时,现场的专家们肯定了《母瑞红云》的社会现实意义。专家们称,《母瑞红云》展示了在海南本土的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传递了红色文化正能量,弘扬了革命精神。

  “本剧的一大特殊之处还在于徐姝璟既是演员,又是编导。这不仅要求其拥有扎实的表演功底,还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基层体验,这也体现了琼剧从业者在人才培养和传承上的匠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志远表示,这一模式值得肯定,琼剧的创作应根植琼岛风土,挖掘本地文化中的精华,树立文化自信和品牌自信。

  专家们对《母瑞红云》一剧的肯定,也是对海南琼剧从业者近年来“出人出戏”这条发展路子的肯定。好剧本与好班底,海南琼剧从业者正在打造精品剧目的道路上稳扎稳打,力求创作更多作品。

  同时,专家也指出了该剧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在剧情衔接、演员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再进行打磨,精益求精,将该剧打造成精品剧目和经典之作。

  琼剧进校园在全省铺开

  “不少内地剧种在互相交流时往往弱化了自身特色,海南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也是琼剧保护与传承的一大优势。”王亚勋表示,琼剧到目前都还是原汁原味,唱腔没有走样。新时期,琼剧要借助好戏,加强琼剧的交流和创新,把琼剧难得的地方保存下来,传唱下去。

  如何推动琼剧“走出去”,早已成为海南重大文化命题。在交流中,不少专家、演员坦言,让琼剧之花绽放岛外,仍需不断发力。这其中,不仅需要有代表性、创作性的优秀剧本,同时还需要一批优秀的琼剧人员,带领琼剧“走出去”。

  定安被誉为琼剧之乡。但琼剧和其它地方戏曲一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经费紧张、观众群萎缩等传承发展问题。“人才缺失是我最担心的。”定安县琼剧团团长黄茂安道出了他的担忧。2012年,身为定安县政协委员的他,撰写提案《琼剧进校园》,呼吁定安县政府加大琼剧宣传力度,在全县各中小学引进琼剧课。

  可喜的是,目前“琼剧进校园”项目已在全省铺开,经过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对琼剧一无所知,到接受琼剧的熏陶,并逐渐爱上琼剧这门传统的艺术。

  “只有演出当下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得到市场认可。” 徐姝璟认为,琼剧“走出去”,急需反映一批本土文化、生活习俗和贴近时代脉搏的好剧本。近年来,定安创作出《定安娘》《父爱如山》等一批反映现实题材的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认为,请进来,走出去,多交流,取长补短才能源远流长。让琼剧长盛不衰,促进交流和学习提高是重点。如果地方戏曲只限于本地,很难有大的提升和发展,只有真正走出去,加强与全国其他优秀戏曲的交流和切磋,才能真正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海南琼剧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下南洋》《海瑞》《王国兴》等一大批精品剧目,陈素珍、符传杰喜获第23届、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省精品琼剧文艺下乡巡演不断,多次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开展交流演出。(记者 邓钰)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