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南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首例遗体解剖背后故事

08.03.2020  13:41

      3月6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南医学院获悉,经相关部门审批并征得家属同意,2020年3月6日凌晨,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完成了海南省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工作。至此,海南成为目前公开信息中,湖北省以外第一个进行新冠肺炎患者尸体病理解剖的省份。

      为什么要进行解剖?湖北省内已经有了解剖工作为什么海南还要再做?解剖过程和结果如何?海南日报记者独家连线了此次解剖团队负责人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主任、海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邓建强博士。

      海南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尸体解剖意义重大

      据悉,在省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下,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医疗救治组经过多方协调、全盘谋划等大量工作方促成本例解剖。救治组组长吕传柱作为医学专家,深知解剖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重大,全程领导并指导了解剖工作的开展。

      邓建强告诉记者,通过病理解剖获得的病理学改变,是临床和基础学科的桥梁,疾病的病理学变化是临床医生分析病变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新型冠状病毒导致人体的损害除了大家广泛知晓的肺部,还有哪里?会给人体其他器官造成什么变化?临床药物的治疗是否对患者有效?都需要通过病理解剖,才能将问题逐渐理清。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当中,相对于第六版而言,很明确了新冠肺炎病毒除了对患者肺部有损害,对患者免疫系统也有损害。另外,对于危重症治疗,也明确了患者缺氧症状严重时,需要通过吸痰措施,才能够提高解决通氧问题的临床救治效果。类似这些改变都源于前期武汉进行病理解剖工作发现的结果。”邓建强说,解剖获得的相关病理,对于探索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的病理改变、疾病机制等有重要帮助,能为探究新冠肺炎对人体的损伤提供直观、可靠的结果,给今后临床治疗重症患者提供依据。

      海南首例病理解剖病例具有典型性

      “我们解剖检验的这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我们在这里也想表达一下对这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家属的感谢。”邓建强告诉记者,3月5日晚,在解剖工作前,解剖团队向遗体默哀一分钟,表示了对死者的敬意,并在工作完成后,对死者尸体进行了复原。

      邓建强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国内对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病例的解剖工作仅在湖北开展,海南成为第一个湖北以外开展相关解剖工作的省份。

      “两地的解剖工作,具有各自的意义。”邓建强说,湖北以本地原发病例为主,而其他地区的确诊病例很可能是经过传播后的,解剖工作或许可以发现病毒经过传播后的不同情况。

      另外,邓建强说,解剖的病例各不相同,对临床疑惑的种种问题,可以有更好的临床补充。海南的这例病例很典型,基础性疾病较少,对于医学分析新冠病毒死亡病例可以更好地排除基础性疾病的干扰,更能反映病毒对人体损伤的真实情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死亡病例,是在有新冠肺炎明显临床症状后,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操作标准经过反复多次进行核酸检测后,才获得阳性确诊。解剖结果或许会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邓建强说道。

      超高风险下的4小时解剖工作

      此次解剖检验团队由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的邓建强、陈建华、宋涛、张鹏四人组成,其中3人为博士,1人为博士后。

      “解剖过程非常危险。确诊患者的死亡,并不代表体内病毒死亡。我们在对死亡病例进行解剖的过程中,病例创口暴露面积非常大,而且会接触到死者体内的分泌物、积液等等。”邓建强回忆,解剖一共用了4个多小时,其中穿脱防护设备用去了一半时间。

      “平时我们解剖用时在一个小时左右,但这例解剖用了近两个小时,因为防护服下的工作非常困难。佩戴多层手套不仅仅操作难度大,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因多层手套导致手不灵活而发生工具割伤、刺伤的危险。”邓建强说,除了心理压力,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进行相应常规操作,对团队人员体力消耗也是巨大的。

      “由于此次解剖比较特殊,我们四个人做完应有工作后,为了尽量减少无关人员接触和病毒扩散,还协助进行了尸体运送和消毒等工作,当大家完成最后一步工作时,几乎出于虚脱状态,我们四个年轻力壮的大男人,瘫坐在地上好久才缓过来。”邓建强说,体力消耗几乎到了极限。

      据悉,目前团队成员已经施行程序性集中隔离,解剖结果将按照程序逐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