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苗八村陈文清掷千万为村民建房搞起苗家乐

09.09.2015  10:51

  贫穷曾是万宁市三更罗镇加苗村委会苗八村的“标签”,这个苗族村子里没有路,生活污水遍地,村民住的都是茅草房。

  但现在,苗八村通了路,修起了地下排污管,村内一栋栋已经封顶的洋楼格外引人注目。

  苗八村的变化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陈文清,从村子走出来成就事业后,他一掷千万,让昔日的苗村换了新面貌。

  苗八村全村53户,共253人,基本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万宁市东岭农场的军田水库库区移民过来的。

  1977年,陈文清跟随父母落户苗八村,因为家中兄弟姐妹多,陈文清经常吃不饱饭。陈文清在13岁上初一那年,因为贫穷,他辍学外出打工,学到了一手砌墙的功夫。年纪轻轻的陈文清好学肯干,不怕苦累脏,正是这种勤劳、扎实,他逐渐有了自己的工程队。

  “我们村是个移民村,可耕种的土地少,村民只能种一点橡胶、槟榔、水稻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每天一早就得外出打零工,村民年平均收入只有1700多元,是万宁市有名的贫困村。”苗八村党支部书记盘其春说。

  村子穷,村内没有水泥路,晴天满眼灰,雨天一身泥;全村人连喝水都得不到保障,村民们晚上都出去山中抢水。

  2004年,陈文清还是个小包工头的时候,那年春节,他回家看到:因为没有路,村民们拉稻谷、运材料,都只能靠人力搬;因为没有水,要去山里抢.。。

  “我不忍心看到苗村这么落后,乡亲们过得这么辛苦。”陈文清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全村人摆脱贫困。

  陈文清着手先从村中的道路开始修建,同时,他还发动村民们找水源、测水位。2004年年底,村中第一条200米的水泥路建成。2005年年底,陈文清发动群众筑拦水坝进行引水,很快就解决了困扰全村村民的两件大事。

  虽然村内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但村民还住在破旧的茅草房里。“我们以前的房子都是低矮的茅草房,不少房子还得用棍子顶着房梁。”村民马运文说。

  2011年,陈文清把自己在村内房屋建起来了,但看到其他村民住的茅草房,看到村民羡慕的眼神,想起台风天村民避风的情景,陈文清决定:自己出资帮全村建房。

  刚开始的时候,部分村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哪有人自己出钱来帮别人家盖楼房,以为这当中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陈文清的妻子知道他要出资帮村里人盖楼房的事后,负气跑回了娘家。

  陈文清依然没有放弃他的计划,一边着手慢慢开始计划,一边做妻子的思想工作。

  2011年,陈文清开始为村民们建新楼房,至2013年,他为村民们建了5栋二层小楼房,让村中5户危房旧屋的村民们优先住上了新楼房。望着260平方米的复式小楼,瓷砖光亮、窗明几净,村民马运文拿出8.5万元的危房补贴资金交给陈文清,他不能让陈文清白白付出。

  “不管他们相不相信,先让他们住上再说。”就这样,陈文清慢慢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除了帮村民建房,陈文清还有个蓝图:要把苗八村打造成一个集旅游垂钓、动物观光、果蔬采摘、苗家美食、苗人刺绣等为一体的“苗家乐”。在这里,游客们白天可以垂钓,看小动物,采摘果蔬,尝苗家山鸡,晚上可以追萤火虫、看星星、学刺绣、唱山歌。

  村民看到了陈文清的实际行动,大家理解了、放心了,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请求加入陈文清的这个“整村改造计划”中来,村中随后召开了村民大会,决定第一批优先解决村里漏雨漏风的老房危房29户,并与他们分别签订了协议书,每户自己出12万,剩下的800多万则由陈文清一个人自己出资。

  目前,这29户村民很多都还未交齐他们应当出资的12万,甚至有村民愿意拿种植的槟榔来抵钱,陈文清却摇摇头,“这可是生活来源,以后大家挣大钱了,再还也不迟。

  “小时候家里穷,家中兄弟姐妹10个,经常吃不饱饭,自己上学只能带些地瓜干,一个多月才能吃得上一顿米饭……”陈文清说,正是因为这种记忆,他要带着全村脱贫致富。

  如今,陈文清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村内建设中,他带着自己的工程队参与建房,而自己每天都会在旁监工。“29户房子已经全部封顶了,‘苗家乐’也正在施工,希望未来村民都住上好房子,吃上‘旅游饭’。”(记者 高鹏)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