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盘活土地资源 农村农民受益

27.08.2019  13:51

  作为全省唯一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的市县,文昌市自2015年以来,先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简称“三块地”)制度改革,开创农村“三块地”改革的海南模式。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推广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其中,在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海南文昌允许村集体有偿收回农户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并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经验入选。

   背景

   改革试点

   破解农村发展困境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村土地被撂荒,大量农宅被荒废,留村农民个人耕地产量小、性价比低,种种现象都在说明农村土地现有机制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发展大势,必须破局。对于海南省而言,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离不开充足的土地供应保障。

  “三块地”改革应势而生。“‘三块地’改革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为共享农庄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凸显集体土地价值,使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益明显增加,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解读“三块地”改革试点的意义时表示。

  文昌有改革试点的优势。若将农村房屋之间的坡地、空地等全部认定为村庄用地,2014年底文昌市村庄用地面积就达到38.3万亩,其中农村宅基地约19万余亩,集体建设用地11.12万余亩,存量巨大。

  作为试点城市,自2015年3月以来,文昌市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改革底线,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研究出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暂行办法》《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暂行办法》《农村宅基地试点管理办法》等17项改革配套制度,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实践

   改革利好

   让农村农民受益

  文昌潭牛镇大庙村,有座田园风格浓郁的吾乡共享农庄。两年前,这座农庄还只是一处属于贫困户吴坤标的破旧老宅而已。得益于“三块地”改革政策,海南梧乡田园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年3.5万元的租金租下这户老宅建设农庄,农庄生意不错,吴坤标也因获得租金脱了贫。

  “游客进来了,带来先进的观念、多样的文化,这在无形中也影响了村民的思想。”潭牛镇党委副书记陈开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村民现在懂得了爱护环境,也拓宽了致富思路。

  随着该项工作不断推进,“三块地”改革为文昌农村农民带来的好处不断显现。在龙楼镇好圣村,好圣航天共享农庄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政策,发展航天太空民宿、航天餐饮等多种业态,带动周边村民都转型吃上了“旅游饭”。该村被评为海南省首批五星级美丽乡村。昌洒镇白土村,通过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获得192亩征地安置留用地,在村党组织的指导下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面,文昌市增设平均每亩3.5万元的生活补贴资金,将安置留用地比例由8%提高至10%,优化征地程序,目前已完成8个征地试点项目面积800.9亩。

   未来

   改革政策

   将继续优化完善

  改革总是充满对未知的探索,也需要不断地完善。“由于乡村情况与城市不同,开发建设亟待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并调整相应的政策及建设标准。”吾乡共享农庄负责人李鹏从企业角度提出这样的建议。去年底,海南梧乡田园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竞拍,获得了其他村庄8.79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计划用于建设民宿等。

  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重在做出特色,不求规模而求品质,这体现在用地要求上,就不能再追求规模化成片开发,而应灵活点状供地。

  记者从文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截至目前,文昌已入市16宗面积145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交总价为9050万元,农民直接获益达7240万元。入市申请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已收到45宗面积共计1996亩的土地入市申请。

  “接下来,文昌一方面要将行政村纳入集体土地出让收入的分配对象,切实拓宽行政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党支部、村委会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其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助推乡村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将集体土地出让市本级增值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镇政府和行政村,用于支持乡村‘五网’‘五化’建设及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文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昌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进行制度创新,统筹推进改革的多领域联动,争取获得改革更大成效。(见习记者 习霁鸿 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黄良策)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