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昔日师生同台获奖 传承教育事业永不消退

14.09.2015  12:10

  教育,是一种传承,传承着爱,传承着知识,也传承着文明。10日召开的庆祝2015年教师节大会上,获得表彰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其中,包括一对同台获表彰的昔日师生。

  昔日师生同为校长传承教育

  “从来没有想过,能够和我尊敬的老师同台获得表彰。我感到非常激动,也感慨教育传承的神奇。”当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赵金玲和她26年前的班主任、如今的海南文昌中学校长潘正怀一起站在台上领取荣誉时,她感慨万千。

  赵金玲说,1989年,她在文昌中学读高一时,潘正怀是她的班主任,任教物理。那时,潘正怀严中有爱的教育理念,给她很大帮助,“在学业上要求很严格,鞭策我们进步。在生活中非常关心、爱护我们,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潘正怀的谆谆教诲,让赵金玲受益匪浅。20年前,赵金玲毕业后返回海南投身教育事业。担任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期间,她不断创新,率先开展中职办学国际化的探索,并开展精准扶贫,深化与省内6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市县联合办学,近些年来共为这些贫困市县培养了5000名毕业生,让中职的孩子升学有路、就业有方、出国有门。

  20年的职教经历中,赵金玲常回文昌中学向老师学习请教,“潘老师的教育理念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这是一种教育传承。

  老师的眼里没有“差生

  获得2015年度海南省“十佳特岗教师”荣誉的临高思源实验学校老师郑贺,她说,“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一群活泼可爱并日益进步的小宝贝,对于学生要真心相处。

  郑贺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大学一毕业,她就从哈尔滨去到经济欠发达的甘肃支教。2009年,她来到海南临高,成为临高思源学校的特岗教师。

  初到临高,郑贺不懂临高话,很多孩子不懂普通话,她就用手比划着和学生交流,还耐心地请普通话较好的学生当她的“小翻译”。

  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只有在校寄宿,郑贺就当起了学生的“小妈妈”。有一次,学生林小河半夜发烧,郑贺得知后连夜把孩子送去医院,一边安慰一边陪伴打针,忙到凌晨两点多,才把孩子带回来安顿在宿舍和自己睡在一起。

  “没有‘差生’”,是郑贺坚持的教育理念,她说,孩子需要真心相处,老师要多和学生谈心、交流,多给予引导,帮助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既当老师又当“父母

  受表彰的海南省“十佳乡村教师”王海金,已扎根乡村教育18年。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对学生满腔的热爱,她甘于平淡,倍感荣光。

  1997年8月,王海金成为一名教师,被分配到乡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当看到农村学校落后的状况后,我曾经几度彷徨和迷惘,但想到职业理想,看到孩子们苛求知识的目光,我坚定地留了下来。

  王海金所在的新吴学校地处澄迈永发镇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班上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每接手一个班级,她都会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有什么事要及时找老师。”就这样,王海金既当老师,又当“父母”,孩子磕磕碰碰、感冒发烧,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她。

  坚守乡村教师岗位6000多个日夜,给王海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的成长已经融入了生命”,她说:“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无怨于自己的奉献,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记者孙学新)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