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文昌人自己的故事 《紫贝拾遗》一二册结集出版

05.09.2017  02:35

      9月3日,《紫贝拾遗》首发仪式暨交流座谈会在文城举行。该书第一、二册正式结集出版,收录了一篇篇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记录了文昌多彩的风土人情。目前,这些文章已相继在同名微信公众号“紫贝拾遗”上发布。

      活动现场

      《紫贝拾遗》作者之一的云凰接受记者采访

      首发仪式现场有作者签名、文章朗诵、读者点评、交流互动、现场售书等多个环节,气氛热烈,文昌众多父老乡亲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文昌乡土文学复兴之道。作者云凰说,《紫贝拾遗》的出版,对于文昌文化发展是一种鼓舞和促进,不但把文昌过去的记忆记录下来,还借此展望未来。

      据了解,这本关于文昌的书定名为《紫贝拾遗》,是因为“紫贝”一词乃文昌之古称,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珠崖郡紫贝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名为文昌县。“拾遗”一词既指采录遗逸事迹,又是唐代言官官名,因此本书既在叙事,又在正言。该书不是一本个人专集,而是由多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第一、二册中共选录了由88位作者创作的169篇文章,共计66万字。

      《紫贝拾遗》编辑团队集体亮相

      《紫贝拾遗》主编蒋清野给读者签名

      该书主编蒋清野为文昌中学毕业生,曾求学于清华大学,现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2015年底,蒋清野联合部分同学、朋友启动了《紫贝拾遗》项目,面向海内外文昌同乡征集家史家事、市井见闻等,且不限题材、题材以及篇幅。书中描述文昌铺前胜利老街、文南老街、溪北书院等地轶事的文章,生动且活泼,其情其景跃然纸上。

      文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光浓在文章《漫漫寻书路》里回忆了寻找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文昌《中学生作文选》一事。他说,《中学生作文选》当时面世引发了一场教育界的轰动,被誉为难得的“校本教材”,当中体现了文昌学子对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获悉《紫贝拾遗》征稿,张光浓便撰写了文章表示支持。

      《紫贝拾遗》副主编陈文宣介绍本书出版的初衷

      该书的副总编陈文宣介绍,《紫贝拾遗》出版的初衷是让每一个文昌人记录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东西是强烈想去诉说的,而这些东西是别人不可代替的,但是如果你不说,它就好像从来没存在过。这本书就是要创造一个,在每一个角落里,散落在世界的各个地方的文昌人对乡土的一种怀念,对乡土的一种记录,可以让大家自由抒发这种情感。

      据介绍,《紫贝拾遗》一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任何体系题材、体裁篇幅、作者背景等等方面的要求。本书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村庄、市集、乡镇,全面地记录下文昌在这个时代的全貌。有些故事可能是模糊的,是混沌的,是有争议的。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也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这些视角和观点没有对错,只是作者彼时彼刻的所见、所思、所感。这些零散的故事汇集起来,就是文昌人在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为了保证全书的质量,《紫贝拾遗》收录的每篇文章都指定专人进行审稿并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所有被本书记录的文章都经过了“一稿、二稿、定稿”这样一个严格的审稿、修改、校对流程。

      据悉,《紫贝拾遗》已启动第三册的征稿工作,收到了来自欧美、澳大利亚、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作者的来稿,将争取在未来几年以每年一册的节奏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