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争分夺秒战 2015数学建模竞赛开赛

11.09.2015  17:23

 

3人1队、3天时间、自由搜集材料、调查研究、不得对外与任何人讨论……72个小时,需要全身心投入,最后队员要完成一篇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问题的论文。9月11日上午八点,“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鸣锣开赛。我校今年有20支队伍60名同学参赛,在9位老师的指导下,与全国其他赛区的同学们一起进行着紧张的72小时远程建模比拼。

今年的竞赛题目分为本科组和专科组,本科组的课题是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究太阳影子定位和“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要求同学建立影子长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子长度关于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某固定直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太阳影子顶点坐标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直杆所处的地点和日期;建立确定视频拍摄地点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你们的模型给出若干个可能的拍摄地点。另一个赛题是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不同时空出租车资源的“供求匹配”程度;分析各公司的出租车补贴方案是否对“缓解打车难”有帮助?如果要创建一个新的打车软件服务平台,将设计什么样的补贴方案,并论证其合理性。

10:00左右,记者在教学楼6602里看到参赛队员有序配合,对题目进行斟酌分析。第17组组长李海龙、组员肖霞丽和于明明都是数学系大四的学生,面对再一次进入这个战场,他们分工明确,不过参加竞赛仍然感觉“压力山大”。“我负责查找资料和写论文,肖霞丽和于明明负责编程和建模。”组员肖霞丽说道。问起如何安排72个小时,于明明表示大家都会全力以赴,“这三天基本就不准备睡了,泡在机房里。”

据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4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338所院校、25347个队(其中本科组22233队、专科组3114队)、7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该竞赛每年9月中旬进行,竞赛持续3天,由大学生自由组队,每队3人,独立完成竞赛。从1999年起竞赛分本科组和专科组同时举行,同时点击竞赛网站,下载题目参与比赛,参加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虽然是数学建模竞赛,但该竞赛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全国每年参赛同学中数学专业的同学大约只占15%,甚至每年都有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参赛。

(责任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