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为何遭遇人生“悲情黄昏”?

19.06.2015  10:41

  老汉铁路间拾捡垃圾,列车近在咫尺浑然不觉,千钧一发之际,铁警奋不顾身将其拉下道心,挽救了老汉的姓名。6月17日,厦门杏林铁路派出所管内鹰厦线上演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国新闻网)

  当厦门的这位老汉在火车道旁上演“惊魂记”后不久,另一名年逾花甲的拾荒老人在兰州火车站广场上休息时,突发疾病昏倒在地,经抢救无效后宣布死亡。近年来,随着拾荒老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诸如新闻中这样的事件,正在全国各地上演,而本应子孙绕膝、颐养天年的他们,却要靠拾荒贴补家用接济生活,让人不免心生同情。但怜悯之心并不能改变当下社会老年人普遍的生活窘境。拾荒老人“悲情黄昏”的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同时也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敬父母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但将儿女不孝判定为老人拾荒背后的“推手”,笔者认为未免有点过于草率了。据了解58岁的罗某是与家人到厦门打工的,因为年纪大找不到工作,一直待在家里,为了贴补家用,才外出捡拾矿泉水瓶等废品卖钱。由此可以看出,罗某的家里并不宽裕,儿女的生活可能也不容易,孝道在现实面前难免力不从心,如果条件允许,相信没有哪位做儿女的希望看到父母去做拾荒老人。“”字可以慰藉心灵,却不能改变生活的窘境。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还需将其放大为社会问题。

  尽管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在不断增长,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完善,但人口老龄化前进的步伐却有增无减,老年人的生存现状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探究老年人幸福感已经成为判断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现实却是老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呈正比例上升。

  从古到今,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承担着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义务。更多的子女要外出就业打工,在社会生存成本居高不下,养老和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并不健全的现实面前,那些未富先老、甚至仍贫先老的“空巢老人”们自然成了问题,甚至生活也面临着巨大威胁。

  笔者认为,既然人口老龄化已不可逆转,国家就应该在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摸清全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底,建立社会化管理的居民档案,根据档案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改变老年人现有的困境。其次,充分发挥多方作用,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合力承担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社会化养老提供动力保障。最后,缩小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养老待遇水平,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待遇水平,全面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罗某在铁道旁边拾荒,反应速度可能远远不及年轻人,如不是被警察及时所救,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对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让无助老人在人生末端获得温暖,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告别“悲情黄昏”,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是梦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甜甜)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