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责任,内外兼修

02.12.2015  15:35

  大学四年,很多学生参加过社区服务、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从2015年新生开始,参加这些活动,都将获得“社会责任”学分。11月17日,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首次明确“社会责任”将纳入我省高校学分,参与情况还将记入学生档案,终生可查并与个人信用挂钩。(11月25日 《安徽青年报》)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学会担当责任。”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疼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安徽省教育部门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责任”纳入学分,用一种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去培养责任意识,自觉去担当社会责任;同时“社会责任”学分也是一种制度化约束,让学生把服务社会当做习以为常的事。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正所谓“善事有大小,善心无等差”,当一个人觉得为社会服务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社会上“高分低德”的人就会少很多。

  责任乃一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学会做人比获得高分更重要,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优秀程度,假如只是一昧地以学习第一,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与我无关,这样就与优秀相差太远了。

  担当社会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责任意识,慢慢形成一种责任感,内外兼修,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